研古渐深
我历来喜欢阅读近现代书籍,盖喜其通俗易懂,中西对照,笔端常带感情。这些感情有时失于片面,但比起没有血肉的教科书,还是更吸引我。
读研以来,忙忙碌碌,再也没有大把的时间去专门读书。本立志三年内认真学习西医学,然而在导师的指引下,开始试着从医案中总结中医对于危急重症的认识,这才开始留意古书。
所谓“朝于斯,暮于斯,沉迷于斯,流连于斯”,用心去思索着某些问题再去阅读古书,逐渐地体悟增多,常有拍案叫绝之时。既然早有“但为尽心中华事”的豪言壮语,实在不应偷懒而省去读书学习的心得书写。
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乃死亡的直接原因,若从中医的角度讲,人有多少个死法呢?这个问题已困扰我许多年。常常自问,学医“未知死,焉知生”?然而,《温病条辨》读过很多遍,竟没有发现吴鞠通也有过相同的疑问,而且还给出了答案:温病有五种死法。只有近来时刻在琢磨着这个问题,才真正把吴鞠通的那段注解读了进去。再去细细揣摩这段文字,并思考我们现代医学视角下的种种疾病的死状,发现我们在处理左心衰、右心衰、呼吸衰竭、肾衰等急重症时,中药的使用主要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这样一来,就发现了一个有可能提高的空白区,不禁拍案叫绝。
现代有气管切开,还可以接呼吸机。那么,以前的气道阻塞古人是怎么处理的呢?难道活活看其窒息而死不采取任何措施吗?且不管有效率高低的问题,先找找古代有没有办法。于是,又是一系列的拍案叫绝!
我常常想,现在的《急诊医学》中所述的种种急症,用现代医学的办法,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介入治疗呢?又可以在几分钟内起效呢?而中医最快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开始干预,在几分钟之内起效呢?这样的读书过程,纯粹是一种带着实战的眼光去披沙拣金。再比如,各种心律失常,如只诊其寸口脉,应该是什么脉?若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又是什么脉?在临床摸清楚了这些宏观的症状,才有可能从古籍中挖掘前辈们的处理方法。
中医急救,明确病机,可以让我们真正秉承《内经》所说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并且可以让年轻的小大夫学会迅速处理种种急症,当好住院医师。我学医以来的粗浅体会是,急症和重症好下手,起效快,因为偏差大,稍微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者,多能把握得准。而对于亚健康者,哪里都不舒服,却能吃能喝能上班的人,我此刻是绝对敬而远之的,因医律不够细,把握不准那些细微的偏差。
再想想现代医学的抢救,呼三联、心三联,除了救命,对病有没有什么影响?再对比我们中医的急救,是否很多情况下直接缩短了病程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也是我会继续研究的内容。很多病危者,多见气脱或阳脱,如果基础病是外感,假定西医视角看就是重症肺炎,而到气阳脱时,有时我们大剂参附下去,有时不只救了命,连病程也迅速缩短了,那些致病菌和毒素哪里去了?诸火神们,尤其祝火神,热病不避讳附子,是否机理就在于此?也有四逆之后,紧接着就是白虎或承气的。
这些都值得研究,而且最终研究的成果有可能是理论的突破。为什么诺贝尔医学奖是发给基础研究的?因为一个理论可以引起一场革命,而一个青蒿素只是一个青蒿素,只是一发子弹。
历来“传说”针灸可以救急,人人都说,却未见人人都用。救急穴大概能人人都知道的就是“人中”穴了。可是,我们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叫“备急”?怎么除了大剂灸神阙、关元回阳之外,从来没见过其他的“备急”灸呢?我们的“回阳九针”怎么从未见有记载过?有谁以此回阳呢?偶尔有个沾边的还是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
种种问题的浮现本就是个拍案叫绝的时刻,若能解决种种问题中的一二,更是拍案叫绝的时候。有时候古人干过很多事情,巧妙到你无法想象;有时候古人干过很多事情,大胆创新到你不敢想象。至少对于大结石卡在阴茎里,现代医学没敢说直接把阴茎剖开取石头的,可是我们古人干过许多例,还有以此为专业呢(见《杏轩医案》)!真不知怎么去切,怎么去缝合,到底会不会因伤害海绵体而就此成为“海绵”?
除了多多的拍案叫绝,还庆幸于生活在现代。前辈们一辈子的困惑,有的在今天看来就是个西医学常识,不禁为他们扼腕叹息。一个国家能有两种不同体系的医学并行,实在值得我们骄傲,实在值得我们珍惜。
岳美中先生有“研古渐深方悟细,临证日久始知难”的诗句,蒲辅周先生有开业声名鹊起后闭门研经三年的经历。我也开始渐渐体会到他们当年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