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山、敖仓城、荥口石门碑
【】注 济水又东径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亳徙嚣于河上』者也,或曰敖矣。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济水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
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诲,疏达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冲塞,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未详诏书,许诲立功府卿,规基经始,诏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轩授使司马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流北岸,其势郁蒙,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昔崇鲧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谋,上德之弘表也。昔禹修九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东莱曲成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
译文
济水又往东流,经过敖山的北面,这就是《诗经》提及的“薄狩于敖”的敖山。敖山之上有一座城,就是殷帝仲丁迁都的地方。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仲丁从亳迁都到大河旁的嚣地。”又称为敖。秦朝在这里设置粮仓,所以又名敖仓城。济水又往东流,与荥渎会合,荥渎源头引入河水,有石门与河相通,称为荥口石门,由于地势较低,所以荥渎的水,从这里开始引出。
石门南临大河,有一块旧石碑,碑文说:“惟阳嘉三年(一三四)二月丁丑日,朝廷派遣河堤谒者(官名)王诲,在荒芜的大地上疏导河流。从前大河冲积沙土淤塞河道,洪水泛滥侵蚀金堤,过去用竹笼装载石块堆上泥土修补缺口,但河堤仍然不断崩坏,枉费了亿万人力。王诲请求临河各郡派出民夫,开山采石砌筑坚固的河堤,工程完成之后,徭役也就停止了。辛未日朝廷颁布了诏书,赞扬王诲所立的功绩,从规划基础开始,他的才能相当于少府卿,在诏书中予以赏赐,迁任兖州刺史。于是挑选了一辆漆了红色的大马车,给予继任的使者司马登,命令他继承前人的事业,完成这重大的工程。司马登考虑到伊、洛两水合流之后注入大河,南岸倚靠山坡,往东经过大伾,回旋的水流冲激北岸,水势凶猛,波涛汹涌而湍急,一旦决堤泛滥,整片平原都会被淹没,即使是蚁孔那么小的漏洞,也会引发无法估计的灾害。自从周朝以来,朝廷经常为此而忧虑。昔日崇伯鲧不能把洪水治好;我朝两位先帝为水患而身心疲弊。于是他奔波劳累亲自驾临,与群臣商量规划,率领百姓从三处山谷采石,指挥治水工匠施工,在岸边砌筑石堤,以阻挡巨浪。工程期间经常给予赏赐,以资勉励。于是河道不再阻滞,波涛不再汹涌,水土调和畅通,工程未满一年,便大功告成,这实在是元勋大臣督导有方的谋略,皇上圣德宏大的彰显。从前大禹疏导九河,《尚书》记录了他的功绩;后稷亲自耕种,《诗经》在《大雅》有歌颂的诗篇。这些不辞劳苦,早上起来便克尽职责,为治水而辛劳,为国家谋利益,为人民谋福祉的人,怎么可以埋没他们的功绩,而不加以表扬呢!因此在石上刻记他们的功勋,使他们流芳后世。”后面的颂辞从略。这些名垂后世的人包括:使河堤谒者山阳郡东缗县人司马登,字伯志;代理东莱郡曲成县人王诲,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县人向豹,字伯尹;郡丞汝南人邓方,字德山;怀县县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掾匠等造。陈留郡浚仪县人边韶,字孝先,撰写颂辞。石碑的铭文久经岁月,字迹多已模糊残缺,完全看不出来的,就只好从略了。
赏析与点评
广武城的东面,是古代官府储存粮食的仓库所在,称为敖仓,是战时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形势险要,历代都有重兵驻守,并加固河堤以确保运输和仓储的安全。《水经注》抄录了东汉阳嘉三年(一三四)治水工程纪念碑的碑文,表扬工程的策划、监督者王诲,而撰写碑文的人是当时名臣、学者边韶(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