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旅游

北京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作为燕国郡城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到元、明、清三代,北京作为都城,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北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北京皇家宫廷、园林、朝坛及宗教建筑遍布,文物古迹荟萃,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宏伟的万里长城和规模宏大的紫禁城闻名世界;颐和园、北海、香山等皇家园林的优美景致和瑰丽建筑令人流连忘返。北京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北京背靠万山,前拥九河,自然旅游资源很丰富,名山、森林、草原、溶洞、温泉、河湖不一而足。解放后,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古老的历史沉淀和现代风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北京更加秀美,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

[故宫] 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天安门广场正北。故宫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迄今近六百年。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呈端正的正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周边有高10米的围墙合围,城墙四隅各有一座构造奇巧的角楼耸立城上,故宫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构成一座壁垒森严的城堡。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的午门为正门,俗称五凤楼;北为神武门,正对景山;东西称东华门和西华门。宫城内建筑约16.3万平方米,有宫殿70座,屋宇8700间,主要建筑自南而北端正地排列在一条贯通紫禁城的中轴线上,配属建筑分别向东西两侧依次排列,全部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区占地约6万平方米,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气势磅礴,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重要场所。太和殿又称金銮殿,金碧辉煌,殿内正中端放着象征皇权的金漆龙宝座。内廷豪华壮丽,皇帝寝宫乾清宫、交泰殿、皇后正宫坤宁宫,合称后三宫。两侧各有六组宫院,为嫔妃住所,称东、西六宫。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后廷中轴线北端是御花园,古雅富丽,布局紧凑。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古雅秀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精华。

乾清宫内景

[故宫御花园] 故宫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在故宫的坤宁宫北。正中有坤宁门和园内相通。东南、西南两隅设门,分称“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正北宁贞门外接神武门。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约11700平方米,为故宫总面积的1.7%。园内有20多座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钦安殿正处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降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牲斋等。这些建筑多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园之东北部叠石建堆秀山,上筑御景亭,是帝后嫔妃“重阳登高”之处。御花园是一座以建筑为主体的宫廷花园,亭台楼阁结构精巧,山石树木安排有序,五色石子甬道四通八达。

[香山] 香山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市中心约20千米,总面积约2400亩,这里重峦叠嶂,泉源潺潺,花木郁郁葱葱。最高峰香炉峰巍然挺立。山顶有二巨石,山势陡峭,人称鬼见愁。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兴建离宫别院。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共28景,并加石垒虎皮墙,取名“静宜园”。历史上多次被毁,后整修扩大,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公园。园中名胜遍布,自然景观更为独特,放眼望去风光旖旎。霜秋时节,萝栌换装,满山红遍,如火如荼,大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

香山红叶为何别样红,这与香山马蹄形的地形及香山海拔高对温度的影响有关。在霜秋季节,由于天气变冷,昼夜温差增大,以萝、栌为代表的红叶树种叶子里所含的叶绿素合成受阻,而大量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花青素成份增多,使叶子呈现出红黄、橙红等美丽色彩。

皇家园林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从园林本身的隶属关系和使用性质上来说,皇家园林是中国园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诸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团城)、中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尽管它们的规模、格局以及园林建筑处理的手法各有不同,但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皇家园林显示出了的“皇家气派”。它不仅在外表上表现出宏大的规模和地形的整治,更主要的还显示在建筑方面“台榭金碧”的经营上,或表现为个体建筑的内外形象,建筑群体的空间组合和总体布局上。而在其内容上,它又几乎包罗了中国园林的全部形式,包括大型天然山水园、大型人工山水园、小型人工山水园、庭院等。皇家园林同宫城一样,都是帝王后妃日常活动和居住的地方。不论是在宫城里,还是在远离皇城的行宫皇家园林中,皇帝都可以召见大臣,行使他统治国家的权力。所以,皇家园林的功能几乎包罗了帝王的全部活动内容。建筑的多功能,自然决定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同时,还荟萃了各地区、各民族极富特色的单体形象和组合形式。现在北京的皇家园林,大都是明清两代的遗存。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海淀区东部,清华西路北。明代曾是皇族园林,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朝重修扩建,前后历时150年,形成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圆明园占地5200亩,水域占1/3,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园内拓湖垒山,架桥铺路,广植花木,造大小山丘250多座,各式桥梁200余座,有楼、台、殿、阁、亭、榭、馆等园林建筑140余处,既显北方园林之雄健,又具江南名胜之秀丽。景点设计多取自于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历代名画中的意境、江南名园中的胜景,长春园北还建有一组富丽豪华的欧洲古典宫苑,南北兼融,中西合璧,构成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群,西方人誉之为“万园之园”。著名的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以及仿桃花园建造的“武陵春色”和仿西湖十景建造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等。园中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字画,文物珍宝,堪称文化艺术宝库。咸丰、光绪年间,两度遭列强劫掠焚烧。现仅有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雕塑残迹和大宫门、正大光明殿等遗址。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市中心15千米。原为皇帝的行宫和花园,金贞元元年(1153)设行宫。清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大规模扩湖堆山,历时15年完成,后为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重建。作为皇家避暑游乐的场所,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约290公顷,水面占3/4。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近百处,共3000余间,可概括为勤政、居住、游览三大区域。勤政区是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居住区以玉渊堂、宜云馆、乐寿堂三大园林庭院为主。游览区为全园主体部分,由万寿山的前山、后山和昆明湖三个景区组成。前山景区宽敞开阔,建筑群雄伟豪华。后山景区清幽雅静。昆明湖水天相连,碧波荡漾,湖水、岛屿和堤岸景物交相辉映。东堤有知春亭、铜牛等景点,隔水有南湖岛,一座十七孔白石长桥由堤岸飞跨岛上,状若长虹卧波。西堤穿湖而筑,沿堤杨柳成行,玉带桥流畅挺拔,洁白如玉。湖北岸有一座700多米长,满布精美彩画的长廊。颐和园吸取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精华,把北方山川的雄浑与南方水乡的多姿融为一体,并置入了宗教寺宇、民间庭院、戏楼画廊,以及市井街巷,是集中国园林之大成的稀世之作,有“博物馆公园”之称。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颐和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十七孔桥

昆明湖 万寿山以南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原为北京西部众多泉水汇集成的天然湖泊,后经多方开拓、引流成现在规模。湖的西部有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西堤上连有界湖桥、玉带桥等六座桥,其中玉带桥以其洁白如玉、宛如玉带而著名。与西堤相对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其中段是形若彩虹的“十七孔桥”。此桥仿卢沟桥而建,长150米、宽8米,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44只。

佛香阁 佛香阁建在60多米高的万寿山前山山坡上,阁高41米,外形按武昌黄鹤楼设计,为八面三层四重檐,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气势高大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颐和园的标志。佛香阁始建于乾隆时,是中国古建筑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石舫 石舫是乾隆引用唐代魏徵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故事而造成的,象征“永不能覆”的清王朝。舫体以大理石雕成,上面原为中式楼阁。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改建为洋式舱楼,名为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舫体有4个龙头突出在外,下雨时龙头就吐出水来,颇为壮观。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西南,距市区约75千米。八达岭地处要冲,是长城的一个隘口,因居庸关道路四通八达而得名。八达岭海拔805米,山势险要,悬崖上镌有“天险”二字。八达岭长城依山势而筑,绵延起伏,高低宽窄不一。建于岭上的八达岭关,是居庸关的外围关口和防卫前哨,始建于明初,弘治十八年(1505)以砖石重修,后屡有修葺。关城有两门,东门题额“居庸外镇”,西门题额“北门锁钥”,威武雄伟,气势磅礴。城墙内侧为宇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有垛口,下有射口,以便瞭望和射击。关城和城墙均以条石和城砖砌筑,墙耳内部填满碎石及黄土,墙顶地面铺方砖,十分坚固。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处达14米,底宽6.5米,顶宽5.8米。沿城每隔三五百米筑有方形城台,四周有城垛,按不同功能分墙台、敌台、战台等多种结构。墙台是供守军巡哨避风雨之用;敌台分上下层,上层备燃放烟火设备,并有射口、望口,下层可供10余人住宿;战台多设在险要处,有3层,上层用作瞭望,称“楼橹”,中层储存兵器物资,有箭窗射口,下层筑高台。长城至清代已逐渐失去防御的历史作用,演变成一处颇具代表性的旅游胜地。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南麓群山环抱中,距京城约50千米,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园。陵区为三面环山,南面是平坦的小盆地,总面积约120平方千米。首选建造的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长陵,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最后建造的是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其间的二百多年中,建有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等明代皇帝的陵墓。各陵共有一个通道,正对长陵,长7千米。南端有一汉白玉石牌坊,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上覆庑殿顶,夹柱石上雕有神兽、狮、龙等,高14米,宽28.86米,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石坊。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称。

[天坛] 天坛位于崇文区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曾多次重修改建,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处。天坛占地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天坛分内坛和外坛,有两重坛墙围隔。象征天圆地方的内坛,四周古柏森森,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里。环绕坛周,在园内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各有门墙相隔,由一条长360米、宽30米大道连成整体,大道高2.5米,称为丹陛桥。

北部的祈年殿为祈谷处,南部的圜丘坛为祭天处。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为三重檐亭式圆殿。殿顶九龙藻井,极为精美,中央的4根龙柱高19.2米,代表四季,外圈两排柱子各有12根,分别代表12月和12时辰。大殿台基为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以石栏环围。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厚0.9米、周长193米的圆形围墙,俗称“回音壁”,是天坛最有趣的地方。墙的弧度十分有序,表面极为光滑,对声波的折射比较规则。两人分站东西两端,一方对壁说话,声波就会沿墙壁折射前进,一直传到100多米外的另一端,如打电话一般。

[卧佛寺] 卧佛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北麓的寿安山南部,离市中心约20千米,又叫“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卧佛造像,俗称卧佛寺。该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元、明、清历代都进行了修建。卧佛寺坐北朝南背靠“寿安山”,四层殿院都建在中轴线上,背负青山,层层递进。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等。天王殿又叫大肚子弥勒佛殿,殿高15米、宽9.52米,正中供奉大肚弥勒佛,两侧是四大天王。三世佛殿长24.32米、宽13.50米。内供有释迦、药师、弥勒三世佛,两侧有十八罗汉。卧佛殿内供着一尊巨大的铜卧佛,是释迦牟尼涅槃的形象,元代所铸,一臂曲肱而枕,作睡卧状,后面环立着十二尊泥塑佛像,表现释迦牟尼涅槃前在于娑罗树下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卧佛全长5米多,实重约54吨,铸造工艺浑朴精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尊铜卧佛,体现了元代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极高成就。寺内外古柏参天,环境幽雅。

北京卧佛寺

[大钟寺] 大钟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东。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至今山门高悬一块青石匾额,上刻9条穿云飞龙,正中为雍正帝御笔“敕建觉生寺”,即为此寺正式名称。由于寺内有一口闻名遐迩的明代永乐大钟,故俗称大钟寺。大钟寺规模宏大,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正殿、藏经楼、大钟楼等,曾是皇帝祈雨、信徒从事佛事和朝圣的场所。大钟名华严钟,明成祖时铸造,大钟高6.94米,口沿直径3.3米,钟唇厚22厘米,总重46.5吨,堪称钟王。钟身内外铸满阳文楷书佛教经咒22.7万余字,相传为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大钟铸造精致,它有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之特点,轻击圆润悦耳,重击深沉洪亮,声传15千米以外。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区东南部,太行山余脉宝珠峰南麓,潭柘山山腰,因庙后有龙潭,庙前有柘树而得名。潭柘寺历史极为悠久。潭柘寺始建成于晋代,原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北京城如果从元大都开始算起,大约比潭柘寺晚了800多年,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法。潭柘寺地理环境极好,寺后有九峰环抱,寺前山峰则如巨大屏风,因山建寺,殿堂逐级向上,参差错落层层排列,四周有高墙环绕。大雄宝殿气势轩昂,毗卢阁建在全寺的最高点,登阁远眺如入画境。牌楼下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潭柘寺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她像一处世外桃源,吸引着中外游客。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中大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行宫改建而成的藏传佛教寺庙。雍正三年(1725)由雍亲王府改建成,迄今已有280多年历史,现为北京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清代这里曾是康熙皇帝为四子胤禛(雍正皇帝)改建的官邸。胤禛继位后,将雍和宫改为行宫。乾隆就出生在这里。出于稳固边陲、治国安邦方面的考虑,乾隆皇帝将父亲的行宫改为喇嘛庙,成为北京城里的一块佛土净地。雍和宫有着深厚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沉淀,成为北京乃至中国大陆唯一一座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雍和宫占地广大,规模宏丽,主要建筑有影壁、牌坊、山门、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其中法轮殿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筑风格,万福阁为宫内最大的建筑,阁内有七世达赖喇嘛敬献的整根白檀木雕刻的弥勒大佛。佛像地面以上高18米,地下埋有8米,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精英瑰宝,亦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雍和宫集皇室珍品、高僧遗物、汉藏瑰宝、文物精品于一堂,蔚为大观。现在,雍和宫作为皇家园林景观、藏传佛教明珠而成为中国著名旅游胜地。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距市中心15千米,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联拱石桥。因永定河原名卢沟河而得名,卢沟桥始建成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清代毁于浑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桥长266.5米,宽9.3米,共11孔,全以白石建造。桥身、桥墩以腰铁加固,桥墩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装三角铁柱,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中心主桥孔跨度最大21.6米,余孔渐收,近岸口跨度约16米。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共有望柱281根,柱头上均雕有大小石狮,加华表顶拱共计485个。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因其数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桥两端东有石狮,西为石象,紧抵桥头望柱,风趣而实用。桥头碑亭立有清乾隆帝所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刻。卢沟桥以工程宏伟、石狮精美闻名于世,它宛如一带长虹,横跨永定河。1937年,“七七事变”从这里开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厂]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源起于清代。此地唐代称海王村,金代改称海王庄。宋代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俘后曾一度被囚在附近的延寿寺,坐井观天。这里在元代是皇家烧制琉璃瓦件的官窑,是四大窑之一,琉璃厂由此得名。其后,至清初此地逐渐成为以经营书籍为主的市场。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琉璃厂更成为编修人员查证资料典故的最佳去处。至此,琉璃厂成为学人士子心驰神往的圣地。这里汇聚了众多的老字号店铺,以中国书店、荣宝斋等最为著名。近代以来,众多名人学者都与琉璃厂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逛琉璃厂达480多次,朱自清的临终遗墨是一张购书单。琉璃厂店铺的匾额多为名人所题,也是琉璃厂一大景观。

[前门大栅栏] 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北京人称作“大石烂儿”。明朝时这一地区已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商业街区。清乾隆年间,在街道两端安置铁栅栏,故“大栅栏”沿袭成为街名。大栅栏街东西长不过300米,却云集了众多的百年老店,同仁堂药店、马聚源帽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南豫丰烟店等老字号鳞次栉比。

[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公园南广场,为纪念新千年(2000)而建,是一座具有历史地位的标志性纪念建筑。整个建筑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分为三个部分。

世纪坛南端入口处的汉白玉碑面上镌刻着江泽民书写的“中华世纪坛”几个大字。向北是环形广场,直径35米,面积960平方米,象征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广场东西各有一道水幕,意寓为长江和黄河;其中的56个喷泉象征着中华56个民族源远流长而又融为一体的血脉亲情。广场中心有世纪庆典时点燃的圣火。广场以北是一条青铜甬道,宽3米,长260多米,上有5000道刻痕文字,记述着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甬道北端是世纪坛的主体建筑。坛面是一个日晷造型,呈倾斜状,取“乾”之意,坛面上有一根金属指针,高达27米。坛面每4~12小时转动一周。坛里面设有展厅。

[十渡] 十渡位于房山区拒马河中上游,拒马河蜿蜒奔流形成了十个景观各具特色的渡口,故此得名。十渡是华北地区唯一一个以岩溶峰林和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具有“北方桂林”之美誉。十渡两侧奇峰峻美,崖壁连绵,翠峦叠嶂映衬于碧水之间,所以又有“四十里画廊”之称。

一渡位于东端的张坊,山青水秀,有水上娱乐场。顺流而下的二渡到六渡,主要景观有笔架山、千尺窗、塔山仙池、朝晖山、五指山、牛影洞、蛙嘴石、望月峰、通天洞、六壮士纪念碑、平西烈士陵园、天然浴场等。七渡到十渡一带景色最佳,著名景观有石人峰、龙山大“佛”字、蝙蝠山、棒槌岩、石门、通天洞、跳水台等。

1986年,十渡被评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风景名胜区,为国家3A景区。

[陶然亭公园] 陶然亭公园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隅陶然亭路南。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建陶然亭,为三间敞轩。名取自唐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旧为士大夫游宴处,南墙嵌有江藻及其族兄江皋所作《陶然吟》、《陶然亭记》石刻。亭建于慈悲庵内,庵内四合院式建筑,四面各有三间,存辽、金石幢各一。1952年辟为公园,挖湖堆山,建成水榭、凉亭、石桥、剧场等。园内山青水秀,花红柳绿,湖光桥影,舟楫荡漾,其诗情画意,使人心醉陶然。

[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是一座展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以及古代天文学的专题遗址博物馆。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古观象台由一座高14米的砖砌观星台和台下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组成。在青砖台体上,陈列着8件青铜铸就的宏大精美的天文仪器,有清代制造的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等,器身上雕刻着精美的游龙,栩栩浮动的流云,形象逼真,其中部分仪器仍具有实测功能。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古代铸造工艺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对于天文学的伟大贡献。

北京古观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