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卧云《美术摄影略谈》
《中华摄影杂志》1932年第3期
版本情况
该文收录于《中华摄影杂志》1932年第3期。参见胡伯翔《中华摄影杂志发刊词》一则,本书第77页。作为摄影家,邵卧云留下的文字作品不多,该文是他摄影的理论总结。
《美术摄影略谈》一文全文
作者简介
邵卧云,著名风光摄影家,善于拍摄诗情画意的创意风景照片。他的作品注重意境的塑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意。其代表作有《普桥归客》《晨光映站》《暮泊》等。1928年初,郎静山、胡伯翔、张珍候、陈万里、黄振玉、黄伯惠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摄影学社”,简称“华社”,建社不久,邵卧云就和丁悚、王大佛、左庵生、朱寿仁、祁佛青、周剑桥、胡伯洲、钱景华、陈山山、蔡仁抱等摄影爱好者入社参加。在胡伯翔的主持下,华社选举祁佛青、胡伯洲为书记,郎静山为会计,丁悚为交际,邵卧云为庶务,处理日常会务。1934年,郎静山、胡君磊、刘旭沧、黄钟长、邵卧云等发起成立上海摄影学会,1935至1937年先后举办过三次展览会。
美术摄影略谈
邵卧云
通常摄影的人,往往以为要拍得到美术的风景照片,定要到名胜地方去,要拍得到好的人像,必要有美貌女子。不过这种见解,从美术的原则来讲,并不是可十分依赖的。即以人像而论,美貌女子固然是极好的摄影题材,但乡村老妇一经名家之手亦能摄出极好的美术照片,所以美术作品并不以被摄主题的美不美而作标准,是在于摄影者对于美的认识,及表现情感的力量与摄影术上的技能之有无而定,富有画意的美术照片也同有此意。
色彩鲜丽的奇花艳葩,苍翠欲滴的嫩树新山,一般摄影者对之而无不欣赏而愿为留影之,日后照片晒出时,每往往大失所望。因为该景物上所有的鲜美夺目的色调,几已完全消失。这就是摄影者被自然界的种种彩色所诱惑,而对于摄影术的可能范围尚未深悉的缘故。须知摄影为单色的图画,只有黑白或其中间的各级灰色,所以对于各种彩色当然也只能用黑白二色来代表,当然要减色不少。况且摄影底片对于色彩的感性与吾人之目不同。彩色上所有的反差,往往于改成黑白色后截然相异,完全错误,以致结果出于意料之外。这是须有深切的研究和经验方可避免的。故欲求摄制美术照片的技术增进,须于选择主题时十分留意,鲜艳悦目的题材,未必一定能成为美的照片。往往有外表似无兴趣的景物,而摄制者能于光线及结构等处着想,再加以健全的科学技能以应付之,不难成为极佳的美术作品。
结构为美术作品的最要关键,这是尽人皆知。其难处在于无一定的规律可循。现且将吾所摄的《暮泊》略加诠释,以明构图时的一种用意。该图以停泊浦中的轮船为主体,于暮色苍茫烟云四合时摄取的,图之上部掩盖的黑云就是暗示这夕阳将沉的一种情状,其上所含的线条,以直垂线为主,船上的大桅衬以较淡色的云。故能使它有力的显出。右上方又有较短的电灯杆相陪衬,使不致单调,船在图中占于最有力的地位,不难一望而知为图中的主体。这在摄影术上极关重要,因图面的兴趣宜集中于主体上,此应于摄影前善为斟酌,大船上起重机的斜线,码头边部的横线,与远处之屋尖等,皆是用以陪衬这主题的直线,使它不致孤寂而得到调剂。拍这张照相用的是寻常底片,不过对于露光的时间和显影印晒等,皆曾与以相当的注意,故对明暗部分的色调,如云天水色阴暗部分等,都尚能忠实地表显出来。
研读
邵卧云《普桥归客》
在中国摄影领域的构成中,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摄影一直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民国时期就产生了像郎静山、吴中行、邵卧云等一批用摄影的手段追摹以“写意见长”的传统中国画,使风光摄影达到巅峰状态的大家。正是这些20世纪20、30年代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与努力,印证了摄影与雕塑、绘画等其他艺术手段一样可以“借表现自然一事表现自己”,扭转了当时人们认为摄影只能机械地摹写现实,无法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摄影不是艺术的观点,使我国的摄影突破了技术与商业的束缚,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美术摄影略谈》一文就是著名风光摄影家邵卧云根据自身的摄影实践对美术摄影从理论上进行的阐述。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理论文章。它纠正人们对摄影艺术的不正确认识,对中国摄影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文章开篇就提到一个问题,通常摄影的人往往认为要拍到好的美术风景照片,就要到风景美丽的名胜古迹的地方,而要拍好的人像就要有漂亮美貌的女子。然而从美术的原则上讲,这些观点并不可取。以人像摄影举例,美貌的女子固然是极好的摄影题材,但是村妪老妇经过名家之手也能拍出好的美术照片来。针对这些想法,邵卧云做了精辟的阐述,他认为:“美术作品,并不以被摄主体的美不美来做标准,是在于摄影者对于美的认识,及表现情感的力量与摄影术上的技能等之有无而定。富有画意的美术风景照片也同此例。”他的这一理论在今天仍然对摄影艺术有着重要影响和广泛意义。在《美术摄影略谈》中,摄影家还用自己拍摄的《暮泊》作品现身说法,阐释了结构是美术摄影作品的至要关键。他层层递进剖析创作《暮泊》画面结构的过程,是如何将画面上的各个部分有机进行组合,从而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民国时期是中国摄影艺术真正成为一种艺术门类的重要阶段,刘半农、郞静山、胡伯祥、邵卧云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积极努力与参与,坚实了中国艺术摄影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著书立说,发表对摄影艺术的认识观点,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摄影艺术做出重要的贡献,他们的艺术活动也在中国摄影史上留下了时代的痕迹。
邵卧云《暮泊》
郎静山《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