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人处世篇(2)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他曾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然后赐给几位宠臣。而夏言一直反对迷信活动,不肯接受香叶冠,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了一层轻纱,以显他对皇上的忠心。皇帝对严嵩大加赞赏,对夏言则表示出了不满。除此之外,夏言撰写的青词使皇帝感到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为迎合皇上的心意,他还给皇上引荐了好几个得道“高人”。从此,皇帝逐渐地疏远了夏言,而对严嵩却越来越满意。
以后又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使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一改往日的谦卑与隐忍,在皇帝面前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有一次,严嵩与世宗单独在一起时,世宗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严嵩见状,突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全身颤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已。他的如此举动使世宗产生了恻隐之心,世宗催问他是否有难言之隐。严嵩见世宗已经被打动,反而嚎啕大哭。世宗见他这样伤心,安慰他说:“你有什么委屈,尽管说出来,有朕为你做主,不要害怕。”严嵩见有皇上在撑腰,于是便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世宗闻听,非常恼怒,马上下令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虽然严嵩藏器于身,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行为不可取,甚至有些残酷,但从韬光养晦角度来说,他显露得当,将藏露之术用到了家。
做人处世中,有时掩饰一些东西,自有其理由。有时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隐藏着,等待猎物的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待其彻底地暴露出全部底牌,然后再抓住机会,后发制人。
感悟做人智慧
一个人如果过于显露锋芒,就会遭到他人的敌视与嫉妒。善于隐藏锋芒,懂得韬光养晦、能屈能伸的人,才是真正富有智慧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要成就大业不是难事。
3.待人以宽 严以律己
【原文】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释义】当别人犯错误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谅解他,像他没有犯过错误一样对待他,如此他才会心甘情愿地走上正路;对待自己,要以一颗“刻薄”的心,没有犯错误也要适时地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自己的品德才会更进一步。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是典型的“待人以宽,严以律己”的处世方法,也是值得人们效仿的处世之法。下面有这样一个例子: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有三个儿子。富翁年事已高,于是决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可是,到底要把财产留给哪一个儿子呢?富翁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要三个儿子都花一年时间去游历世界,谁能做到最高尚的事情,谁就是财产的继承者。
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三个儿子陆续回到家里,富翁要三个人都讲一讲自己的经历。
大儿子得意地说:“我在旅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时,看到一个可怜的小乞丐不幸掉到湖里了,我立即跳下马,从河里把他救了起来,并留给他一笔钱。”
二儿子自信地说:“我在游历世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把一袋金币交给我保管,可是那个人却意外去世了,我就把那袋金币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他的家人。”
三儿子犹豫地说:“我没有遇到两个哥哥碰到的那种事,我旅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他很想得到我的钱袋,一路上千方百计地害我,我差点死在他手上。可是有一天我经过悬崖边,看到那个人正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下睡觉,当时我只要抬一抬脚就可以轻松地把他踢到悬崖下。我想了想,觉得不能这么做,正打算走,又担心他一翻身掉下悬崖,就叫醒了他,然后继续赶路了。这可能也算不上什么有意义的经历。但是,我认为对别人一定要宽容,这样才能够帮助邪恶的人走上正路,增进自己的品德。”
富翁听完三个儿子的话,点了点头说:“诚实、见义勇为都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称不上是高尚。有机会报仇却放弃,反而帮助自己的仇人脱离危险的宽容之心才是最高尚的。我的全部财产都是老三的了。”
三儿子因为对自己的严格和对他人的宽容,所以得到了父亲的遗产……
如果一个人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可能产生疯狂的报复。
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他也能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
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傅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假如你想化敌为友,就得迈出第一步。否则,不会有任何进展。但你和别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主动示好,宽容一切,采取需求和解的行动,这样才能赢得和谐的人际关系,享受幸福的人生。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灭了叛党,回到郢都后就开了一个庆功会。这个宴会名为“太平宴”。君臣兴致很高,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还没尽兴。这时,天已经黑了,外面刮着大风,好像要下雨的样子;大厅中烛火通明,轻歌曼舞。忽地,从舞女中转出一位绝色佳人:她,上着白藕丝对衿仙裳,下穿紫绡翠纹裙。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遍地幽香,娇滴滴有花金缕细。脸蛋如三月桃花,纤腰似春之杨柳,说不尽的体态风流,丰姿绰约。
这美女是楚庄王最宠爱的许姬。此刻,她奉令为群臣斟酒。许姬轻盈如燕子一般,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群臣一个个着了迷,疯狂的喧闹声一下子全没了。突然,一阵风扑到大厅上,吹灭了所有的蜡烛。许姬正为一人斟酒,那人趁着黑灯瞎火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捏她的手。许姬倒也厉害,顺手牵羊地把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快步来到楚庄王前轻轻地告状,要他快命人点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辱。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啊!但楚庄王想了想,却高声喊道:“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诸卿开怀畅饮,不用打扮得衣冠齐整的了,大家统统把帽子摘下来吧!”
当莫名其妙的文武官员都把帽子摘下后,楚庄王才叫点烛。这样,楚庄王和许姬始终都不知道调戏者是谁。散席后,许姬责怪起楚庄王来。楚庄王笑笑说:“今天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大家很高兴,喝得都差不多了,酒醉出现狂态,这又有什么奇怪呢?如果查出了调戏你的人,虽然显示了你的贞节,却让群臣不欢而散,难免有人会说我胸怀和度量太小,那以后谁还会为我拚死效劳呢?”许姬听了,十分佩服。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时,前部主帅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楚庄王要厚赏唐狡。唐狡却红着脸说:“大王切莫厚赏,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将已感激不尽了。”楚庄王问:“为什么呢?”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去拉美人手的便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末将今日才舍命相报啊!”楚庄王大喜,还是重赏了他。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这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表现,也是正确的处事之道。
感悟做人智慧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很多宗教都提倡这种处世之法。孔子曾说:反躬自责很严格,而对别人的要求很宽松,就不会带来怨恨。孟子则说:对别人要求的很多,而自己却做得很少,就像自己田里的草不锄,反倒去人家的田里挑草,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人愿意亲近呢?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人应该作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样才会惹人喜爱。而且,这样做有时还能够化解怨恨,在增进自己品德的同时让别人改恶从善。
4.行道中庸 藏露得当
【原文】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释义】一个人,若能做到清正廉洁而又有容人之量,心地善良而又能当机立断,做事精明中而又不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就像浸在糖里的蜜饯却不过分的甜,腌在缸里的鱼虾却不过分的咸,这种不偏不倚、收放有度、藏露得当的做法是最佳的处世方法。
苏东坡年轻时,聪明而富有才华,就因为如此,他有时会表现出一副恃才傲物、锋芒凌人的架式。
有一天,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讨论王安石的著作《守说》,此书主要是把一个字从字面上解释成一个意思。当讨论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闻言笑道:“如果照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兄,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懒‘驷’,天虫写作‘蚕’。古人造字,自有它的含义。”东坡故意说:“‘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对答,但是他不知道苏东坡是在开玩笑,连忙虚心向他请教答案。苏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妈,—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解释得很妙,心中暗暗欣赏苏东坡的聪明才智,但是他觉得他有些轻狂。
不久,苏东坡遭到贬谪,由翰林学士削级降职,被派往湖州做刺吏;三年期满后,他又回到京城。在回来的路上,苏东坡想起自己当年得罪了王安石这位老太师,不知他现在是否生气。于是,他回去便急匆匆地骑马奔往王丞相府。
到达相府门口后,守门官告诉他说,老爷正在休息,让他稍等片刻。守门官走后,苏东坡四下打量起来。他看到砚下有一叠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着《咏菊》。他看了笔迹,知是王安石所写,不禁得意起来:“二年前这老头儿下笔几千言,不用思索;二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于是,他取过诗稿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原来这两句诗都是胡说八道。一年四季的风都各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而这首诗的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应该是说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说的‘黄花’正是指菊花,它开于深秋,能够与寒风搏击,即使焦干枯枝,也不会掉落花瓣,显然,诗中‘吹落黄花满地金’是错误的。”
他为自己发现的这个谬误而得意不已,兴奋之余,不由得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他又觉得有些不妥,心中暗想,如果老太师出门款待,却见自己这样当面抢白他,恐怕脸面上过不去。但是如果把诗藏起来也不妥,老太师出门寻诗不见,可能要责怪他的家人。最后他决定把诗原样放好,然后走出门来,对刑守门官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现有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再来拜见。”然后告辞离去。
不多时,王安石出堂,看到自己的菊花诗稿后,马上皱起眉头问道:“刚才有谁到过这里?”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认出了苏东坡的笔迹,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轼,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学浅,竟敢来讥讽老夫!”但转念一想:“他不曾去过黄州,见不到那里菊花落瓣也难怪他。”于是,他细看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于是,王安石第二天便奏明皇上,将苏东坡派到了黄州。
尽管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他锋芒太盛、过于自负。他知道,自己得意之余改诗,触犯了王安石,无奈之下,只得领命。王安石惜才,只给了他一点小小的惩罚,如果是冒犯其他人,可能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与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