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近年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繁荣农村经济为目标,宁夏农业呈现出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态势,形成了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格局。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三大示范区建设、“四个百万亩”工程为抓手,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356.5万吨,实现连续七年增产,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居全国前列;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增长7.8%,连续4年增长7.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5元,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连续六年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这五年,是我区农业发展最好的五年,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之一。
宁夏农牧业的辉煌,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和专业技术人员用辛劳和汗水共同铸就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宁夏农业领域有一批颇有见地的专家学者倾注了他们毕生的智慧和心血,崔永庆同志便是其中之一。崔永庆同志一走上工作岗位,便与农业结缘,从一个最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不离不弃,走上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岗位。崔永庆同志是一个学者型领导干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专业技术人员那种探索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务实肯干、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在担任农业厅厅长期间,他主抓了几项农业工程,显示出了一个专家型领导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取得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1995年,他组织实施了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为支撑的粮食上台阶的“四个一”工程,经过几年的强势推进,宁夏的粮食产量由20亿公斤提高到了30亿公斤的水平,宁夏农业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崔永庆同志对宁夏农牧业依然倾注了一腔热情。作为政府参事中为数不多的党内参事,凭借着这一特殊的身份,他围绕自治区中心工作,结合专业技术特长,沉下身去,奔波在田间地头,继续就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苗头性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些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根本。近五十年与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的经历,崔永庆同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他能够高瞻远瞩地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对策、措施,不尚空谈,有理有据,质朴无华,不乏敏锐性、前瞻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做参事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写出了一批优秀的调研报告和参事建议,其中如《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业发展研究》《宁夏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业发展调研报告》等工作,他既是主持者,又是主要研究人员和主笔,成果对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宁夏区情变化并采取相应对策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他提出的《灌区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值得注意》《谈宁夏水稻种植》《关于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几点建议》《关于发挥好盐环定扬黄工程综合效益的调查研究》《宁夏贺兰山东麓中段开发利用现况及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调查研究》《关于对山区马铃薯生产也给与良种补贴的建议》《关于开拓中东地区农产品市场的建议》《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考》《压砂地高效益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建议》《农村沼气建设中几个问题的建议》以及扩大冬麦种植和发展油葵等报告和建议,问题抓得及时、准确,措施建议科学、得力,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政府决策中体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顾所来径》是崔永庆同志这些年调查研究报告、建议和文章的合集,所收录的调研报告、建议和文章,是他这些年参事工作成绩的展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事专著,对“参事”和做好参事工作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近几年参事工作发展新局面的体现,我为这样的文集出版感到高兴,也寄希望有更多的参事文集面世。文集还收录了崔永庆同志的一些古体诗词,这些诗词抒发了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的深情。其中有两首《聘任政府参事感赋》:“花甲之年又事参,老牛岂畏夕阳残。萦怀总盼农家乐,依旧奋蹄再耕田。”“白头未敢忘民忧,参事甘为黎庶喉。枝叶关情心底系,还将余岁寄平畴。”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他这种“白头未敢忘民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