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指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价格也随之不断降低,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实现了人手一机的教学。然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却仍然多沿用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学生进行实验式上机,以验证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诚然,这种方法的确适应学生快速系统地掌握知识,就好像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的收藏于书架上,以备以后的应用。老师就是提供书籍者,学生的头脑就是这书架。但是,我们经常听到大学生们抱怨,总觉得这些书架上的书日后用的很少,而且到用时还得重新学习一遍。如果我们对书架上的书大量精减,只保留些工具书,当我们面对的工作任务需要时,再有选择性的获取,这样,我们的书架上就会积累下一些与我们所完成的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书籍,以及与此为链接的工作经验,这对不少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以上的比方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学者型,不需要大容量的书架,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技能和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支撑工作技能的。学者专家的特征是“我有很多知识、很专业的知识,并希望为这些知识找到应用的注解”,而高职培养的学生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我有一些专门的技能,我可能很好地完成一些工作,如果需要的话,我还可以花些时间自主地掌握完成一些新工作的技能”。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在于:

(1)前者遵循“获取知识——知识应用经典事例——寻找知识新的应用”;而后者则是“接受工作任务——获取与此任务相关的知识——得到完成此任务的技能和经验”。

(2)前者往往是被老师牵着走,后者则要求自己摸着走。牵着走最容易被领上道,但到了无人知晓的区域,牵人的与被牵的最终也还是要摸着走。这样看来,一开始就摸着走的不一定不好,就好比盲人在停电时强于正常人那样。

当前,职业教育流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正是希望通过“停电摸索前进”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书就是想为在“黑暗中摸索”的学生提供一根拐杖。项目教学法是计算机基础课较易实施的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了配合高职院校推行项目教学法,我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计算机应用经验,依据日常工作中最典型计算机操作,设计了14个典型项目,对每个典型项目进行项目分析,旨在引导学生获取相关资讯,制订完成学习任务的计划,作出解决问题决策;同时,也给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最后,还给出了检查与评估的路径与方法。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钻研和实训,每个项目都提供了5个左右的拓展项目,或作为“典型项目”的延伸,或为“举一反三”训练,又或为“自主学习”练习。

本书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刘勇、熊慧芳主编,肖芳惠、赵洁、张今会、罗峰、张红华任副主编。由于编写时间实在仓促,又是初次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不足与错误实在难免,恳请同行和读者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