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就是讲故事:创业融资与投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投资机构对企业的估值,是一个困难而且主观的过程。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投资项目究竟值多少钱,投资是赚了还是亏了?投资者或者创业者该用哪些指标、工具去评判和衡量?

高成长性企业在进行融资时,通常会这样预测:比较长的一段时期将不得不面对负向现金流,业务情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预期未来回报十分诱人。抛开纷繁芜杂的各种表象不谈,不论何种项目,它未来回报的正向现金流是所有估值假定的基础。

本书讨论了一些常见的估值方法,还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方法,主要供高成长性企业在进行融资谈判时,与投资机构进行换位思考。因为谈到估值,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两个核心的问题:为什么估值?谁来估值?我举一个实例来说明,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是:初创企业拟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来进行融资,这样就要有一个估值的过程,然后双方谈判、博弈、妥协,最后达成一致。

但是这跟我们平常的买卖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大不一样的。因为付钱买货时,双方还是对立的主体,交割结束各取所需,所以买方会尽力压价,卖方想努力抬价。不过初创企业融资的时候,谈判的时候看似对立,但是最终达成协议后,两者却又变成了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面对市场的风险。因此,还有一件事我希望强调,很多投资人尤其是初入行的新手,喜欢拼命压价,觉得拟投资1000万元的项目我谈到了300万元对价,并且股份不变,我就大获全胜了。

实则不然,要知道项目运行所需资金有一个客观规律,非常可能你拼命压价后所付出的300万元根本不足以支撑该项目,如果创业者处于弱势地位被迫接受,最终很有可能压价使它真的变成了“风险”投资,结果反而是双输!最近大家可能熟知一个故事,今日资本的徐新老师在投资京东时,刘强东当时只想要数百万美元,可是徐新经过评估对刘说:“这项目开展起来怎么够,先给你1000万美元,后期再追加。”事实上,最后看起来似乎很傻的投资者才是真正的大赢家,故事的结局大家已经知道。

由此读者对投融资的估值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行为,核心还是为了企业成长,创造全体股东的价值,创业者和投资方在这点上是一致的。那么反过来,总有一些创业者对自己的东西看得十分了不起,三句话一说,就估值上亿元,恨不得只出让1%的股权,就换来大把现金,然后还觉得被人占了便宜。要知道,当投资人注入资金的时候,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因为即使你未来挣100亿元又怎么样,如果没有早期的支持,你多半已经湮没于人群之中了。因此,创业者在设计对价的时候,不能是让人挣了20%就心疼不已,一定要让投资人有利可图,并且留有足够的弹性才行,至少应有几倍的上升空间。所以,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斤斤计较的同学都只能做小事,我们应该目光长远。正所谓任何方法得到的估值也只是一个参考而已,一切以成交为准。

创业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我们都要有买定离手的契约精神,完成了估值及后面的投融资交割,只是企业生命周期的一部分而已,努力向前走,而不是还在纠结既往,患得患失。事后诸葛亮是毫无意义的,要时刻记住,在那个时候我们做的决定,是那个时候对我们最适合的!

本书根据我们团队多年来负责投资/收购项目评估以及实施的经验,结合对新经济模式的学习和分析,采用一个个虚拟的连载故事进行类比与演绎的办法,这样可以不那么枯燥,让读者有一种代入的感觉,深入思考。希望既注重学术性也兼具可读性,但是还要交代清楚各种公式的由来和推导过程。虽然是故事的形式,其实每一个故事都有现实中的原型在,而每一篇都试图阐述一个问题。既可以通读,也可以各自独立,作为案例检索。

撰写本书,尝试对估值这个复杂的问题进行讨论,抛砖引玉。本书中的系列文章最初在经过数月的网络连载后,有大批读者发来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指出了一些错误的地方,鞭策我们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考证,在此我深表谢意。这也是一种全新写作方式的尝试,类似众筹思想一样,我们也得到了企业界和学术界很多名家的指导。因此,我们在本书正式出版时做了大量的修订,并且有从未发表过的、专为本书出版而全新撰写的最后几章,希望可以将书中很多的方法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力图使内容和逻辑架构完整。

本系列连载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也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和学习过程,所以本次出版大致还是按照原来的顺序编排,对其中有些看似矛盾的观点,如商誉和计提等,后来我撰写了新的文章来进行说明。

本书可以作为部分新手的入门读物,但是还有很多不够严谨的地方,也许还有错误之处,望不吝批评指正。在成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清华大学廖理教授的指导、36Kr全体同仁的支持、《中国会计报》水原老师的指正、MediCool医库公司的同事,特别是我的秘书们默默的奉献,特别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各位编辑的辛勤付出、校订排版,在此一并感谢!

Dr.2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