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体育场馆发展历史
本章学习要点
●体育场馆的发展变迁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体育场馆的特征
●20世纪体育场馆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场馆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场馆现状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世界体育场馆的发展变迁过程,熟悉不同时代体育场馆的特征,认识我国体育场馆发展历程,并掌握我国当代体育场馆概况。
【关键术语】
体育场馆 发展变迁 特征 现状
第一节 世界体育场馆的发展变迁
体育场馆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本物质条件,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出现和发展是同步的。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根据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需要而逐渐产生及发展的一项文化活动。体育场馆反映着社会的结构变迁,它的发展变化始终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人文、物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一、体育场馆的由来与演变
自古人类为求生存,除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外,还必须依靠自身徒手的技能与大自然搏斗。原始人类在劳动和生存斗争中,走、跑、跳、投掷、攀越、游泳等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些技能最初是出自人类的本能活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技能也逐渐成为有目的、有意义的身体活动。于是在古代便开始有为了争斗所做的各种训练:格斗技术、棍棒和斧头等武器的使用、渡河游泳、操舟术(早期的地中海)等等,在早期均为求生训练,而非作为竞技比赛之用。
自然界中一望无际的平地在古代可说是运动的绝佳场所。这些地方通常是大草原,草原应该就是人类初识运动乐趣的地方。不难发现发源于草原的运动项目很多,像足球、曲棍球、橄榄球、高尔夫球、赛马等等。由此可知人类、运动、草原三者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由于原始社会生产资源与材料的缺乏,正式的竞技场尚无从建立。但是就体育场馆的概念及种类而言,原始人类已有本能的运动,因此河川、海滨、山林、草原等等都是古代从事运动最好的场所。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与的天然体育场馆。原始的运动用具为各式各样的求生武器,而游戏用品则是体育场馆的附属用具。
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设施,于是逐渐出现了简易的运动场。埃及地处美丽富饶的尼罗河河谷地带,那里人民生活安乐,天然孕育着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游泳、划船、跑、跳、投掷、举重、格斗、击剑、狩猎、射箭、骑马也日益盛行,这些体育活动必然需要一定的体育场馆设施。希腊的每个公民都要从事野外活动和身体锻炼,从7岁开始过“半兵营生活”,一直服兵役至60岁。在这一过程中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体训练,由于训练的需要,训练场地和设施也随之出现。这些设施常建在市政设施的中心,体育场馆有着很重要的价值。
最初的体育竞技多是与宗教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体育场馆也常与庙宇、教堂相连。到了古希腊时代,有了组织性及规则化的运动会,“竞技场”才被建立起来。
二、古希腊的体育场馆
古代奥林匹克源起于雅典西南方的奥林匹亚村。这个驰名世界的古代奥运会发源地曾是古希腊的宗教圣地,竞技则为当时祭奉神祠的祭典活动之一。由于希腊城郭分裂,战事频繁,战争一方面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因长久征战,人们开始渴望和平生活,于是将这一类为准备兵源的竞技活动,逐渐转变为和平与友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古希腊的体育场馆包括有:竞技场、体育馆、角力场、竞马场、剧场。考古学家最早发现的奥运设施是奥林匹亚竞技场。各种体育场馆和宗教建筑形成了一组设施群,附近的一些公共建筑被当作会议、庆典的场所以及参赛者的住处,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运动中心。不过这些都是仅从获得的奥林匹克资料推定出来的,至今考古学家尚未发现具体的史料可以证明比它更早的物证。
古代希腊的体育场馆大致上可分为三类:公共体育场馆、私营体育场馆、竞技体育场馆。其功能及特征如下:
1.公共体育场馆
以市民、青年为对象,不仅有休闲娱乐的功能,尚兼具有对身体、道德、社会、军队的训练。
2.私营体育场馆
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不仅能够调和身心,尚具教育与文化的功能。
3.竞技体育场馆
对诸神祭礼的传统活动,重视精神价值、身心的平衡发展,从竞技中提高城郭声望。以成人(限男性赤身裸跑)为主要对象,早期尚有少年竞技项目。
建筑物的位置大部分都建筑在城外风景如画的山谷中,利用自然的山坡地筑成竞技场两侧略呈弧形的看台。这与半圆形剧场的设计概念一起奠定了今日体育场馆的雏形。
三、古罗马的体育场馆
自希腊亡于罗马之后,产生了三种巨大而富丽堂皇的体育场馆:圆形斗技场、大竞马场、公共浴场。其特征如下:
1.圆形斗技场
是剑斗士与野兽决死格斗的竞技场地。严格说来,它的功能以“表演性”居多,目的为炫耀尚武精神、取悦民心。不过这个场地却成为现代大型运动场仿效的对象。
2.大竞马场
是古代进行赛马与古罗马战车竞技的场所,同时亦可以举行古希腊时的各种竞技比赛。
3.公共浴场
配置有各种体育场馆、浴室、演讲厅等大型社交场所,是现代综合运动休闲中心的雏型。
罗马的斗技场是由古希腊剧场的构造演变而成,大竞马场则是希腊竞技场的延伸。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古罗马的设施都建筑在城市中。而在建筑方法上,希腊人利用山坡地形筑出竞技场,形式比较简单;罗马则是以大量的人力以拱形构造独立建造在地平线上,规模比希腊式竞技场更巨大、更复杂。
四、中世纪的欧洲和美洲大陆的古文明
进入中世纪之后,欧洲教皇的世俗权力大张。基督教以提倡精神锻炼为主,视竞技与游戏为精神生活以外的事业。因此这个时期在体育场馆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是属于停滞的时代。
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美洲大陆的古文明——玛雅地区出现了“球戏场”。各时代球戏场的形式都略不相同,其目的具有宗教传统礼仪的浓厚色彩,体育场馆的宗教目的大于运动功能。
五、文艺复兴时期与19世纪
文艺复兴以后,西欧许多国家都开放公园作为大众运动与休憩的场所。这个时期属于新旧事物转换的时期。户外运动场与体操场开始出现。产业革命之后,由于生产力的提升,促使国民收入及休闲时间的增加,刺激了商业化运动的需求,激发企业家们建造出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体育场馆。这些从英国新兴起的运动很快就流传到世界各地。
这个时期的体育场馆以室外运动场为主体,简易木制观众台仅为贵宾使用。一直到十九世纪末,随着钢筋水泥等新建材的普及,体育场馆的建筑方式发生改变。到了近代奥运首度在雅典举办,当时的希腊政府由于财政枯竭,加上时间仓促,于是决定采取修建古竞技场的方式解决场地问题。修建后的古竞技场是十九世纪末世界最大的竞技场。
六、20世纪体育场馆发展概述
1.摸索的时代(1900~1919)
这个时期的奥运设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形态,无一标准可循。例如举办田径赛的跑道,1896年雅典奥运会时长度为333.3米,1900年巴黎奥运会时为500米,1904年圣路易与1908年伦敦奥运会则为536.45米;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时的跑道长度为384.10米。另外,在游泳比赛场地方面,1896年雅典奥运会时安排在海边举行,1900年巴黎奥运会的场地是河中;1904年的圣路易奥运会在人造池塘里比赛;1908年伦敦奥运会时则安排在田径场内,总而言之,在这个时期中的奥运设施处于摸索阶段。
在同一时期的美国大学,其校园中兴建的大型竞技场规模,都远远地超越了奥运设施。大学体育场馆不仅限于优秀运动员,还向广大学生开放,甚至是面向高中生和普通大众。美国大学中,第一所拥有钢筋混凝土建造的竞技场就是哈佛大学。这座竞技场建于1909年,整个建筑物呈U字型,拥有42,000观众席。普林斯顿大学的纪念竞技场则建于1914年,整体构造也成U字型,观众席为42,000席。耶鲁大学在1914年将其原有的木造竞技场拆除,原地修建了耶鲁杯足球场。这个球场形状呈椭圆形,观众席为8万。史丹佛大学竞技场完成于1921年,当时可以容纳6万名观众。1927年增加至8万5千席。在1984年奥运会巴西和意大利的足球决赛中,该球场吸引了83,642名球迷前来观赛,该球场还是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场地。
总之,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美国大学体育场馆的蓬勃发展,而这些大学竞技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台形状与古代竞技场非常相似。
2.发展的时代(1920~1959)
20~30年代是欧洲及美国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奥运设施方面,主办国不乏为政治目的或举办职业足球赛新建大型竞技场。随着参与国的增加与民主化的扩展,国际间对于竞技场设备的标准也开始趋于统一。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运会田径场跑道就正式统一为400米标准长度。
这个时期体育场馆的特征是规模宏大。洛杉矶在1923年建立了第一个能够容纳10万人的竞技场;柏林紧接着在1934年重建规模更大的综合运动中心,同时还建造了标准室外游泳池及室内体育馆。竞技场设计时能与城市规划、交通网路相结合,这种理念更为后代竞技场的设计奠定了新的开端。
世界杯足球赛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运动竞赛,1930年第1届世界杯在乌拉圭举行,兴建了一座能够容纳10万人的竞技场。从此以后南美洲足球赛与大规模的足球场开始蔚然成风,并且成为全世界最普遍的体育场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后社会混乱,经济萧条,1948年伦敦奥运会、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的主竞技场都是利用既有设施加以修建。墨尔本的室内游泳池由外表可以看见其钢铁结构,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运动建筑,赫尔辛基奥运会也首次出现具有现代化概念的综合运动公园。
3.创造的时代(1960~1979)
60年代初是一个充满设计感与创意的年代。在这个时期体育场馆有两方面的创意变化。
(1)配置构成的变化
罗马奥运会开始时有二个设施群出现,东京奥运会则是有了三个设施群。可见体育场馆与环境的协调以及使用率都受到高度重视。墨西哥城奥运会使用的是利用大学设施的新建有壁画装饰的主竞技场;慕尼黑奥运会建筑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使其不仅仅是奥林匹克运动公园,亦是文化和休闲活动的中心,开拓了运动建筑的新纪元。
(2)空间构造的变化
20世纪前半期并没有适当的室内运动场供奥运会使用。到了50年代末期,体育场馆开始采用预铸式结构,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根据不同性质的比赛项目,体育场馆出现多样化。罗马奥运会出现的用新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室内运动场,受到了世界各地建筑师们的注目。东京奥运会以清楚的几何原理为基础,使用细线条的轻结构建筑全新形式的竞技场;墨西哥竞技场使用新技术建造铜屋顶体育馆;慕尼黑奥运会使用帐篷式屋顶结构;蒙特利尔奥运会贝壳状的室内游泳池及室内大运动场等等,都是20世纪体育场馆杰出的代表作。
4.变革的时代(1980~现在)
第23届洛杉机奥运会开创了由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先例,从此以后,奥运会染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而良好的商业运作更使财务状况转亏为盈,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中获得了鼓舞和启示,纷纷建筑体育场馆,争取奥运主办权。商业化了的奥林匹克建筑也发生了变化,各竞技场的临时建筑增加,并且开始重视电视转播及服务于各种传播媒体。除了奥运设施之外,室内运动场的结构发展变得更加巨大且快速。由于各种运动竞赛的需求以及电脑化设备的装设,排除外在天候的影响及提供完善的观赏和电视转播的需求,使体育活动转移到室内运动场的趋势持续发展下去。
今后的体育建筑将更多地融入科技内涵,成为建筑技术创新的先锋,带动整个建筑业的革新。同时,多功能设施的开发将为观众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体育场馆的各种功能,将从商务中心、托儿室、家庭影院、博物馆、茶室到儿童游戏区、餐厅、保龄球道等等一应俱全,成为吸引观众一家人休闲娱乐的地方。另外,体育场馆在布局上将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倾向,形成以社区为主,以中小型为主的场馆建设思想,使场馆建设与城市公园建设、小区绿地开发结合起来,走场园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节 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体育场馆发展史
在我国,体育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也相应地修建了各种体育建筑和场地。
先秦时期的体育场馆有射庐和射圃、方形游泳池、田径场和赛车场等。射庐是奴隶主阶级的射箭场,是能够蔽风雨的敞厅;学宫则是奴隶主子弟学习射箭的场所;射宫是大臣射礼的场所,有专人管理,设有大门、旁门,有行礼休息的堂,堂的两阶有乐队的位置;射圃则是比较大的射箭场地。齐国齐桓公为训练水军,专门修建方形的大游泳池,教授军队士兵游泳的技能。另外,先秦时期还建有训练超距和投石的田径场以及训练车战战术的赛车场。
汉唐时期最著名的体育场所就是鞠城了,场周有检阅的看台,设九级台阶,便于皇帝观看比赛;场内有6个室,即球门,建筑华丽,风格独特;四面还建有围墙。但是只有皇宫贵族才能建鞠城。另一种场馆就是角抵百戏场,可进行角抵、举重、技巧、倒立、马术、戏车、武打等项目,但这些项目不需要特别的设施,在较大的广场上比赛即可。唐代最受重视的体育场馆是马球场,例如皇宫球场就有三殿球场、梨园亭子球场、中和殿球场、飞龙院球场、清思殿球场、弄首池球场、含光殿球场、华清宫球场等;在驸马、太尉、户部尚书、大臣等官员家中也建有私家球场;百姓游戏的球场则只能在长安城的主要街道上。唐代皇宫球场的建筑要求很高,不能长草,不能扬尘,四面要有围墙,其中一面必须设殿堂(看台);晚间则要配照明烛台,可以说是最早的灯光球场。
宋元时期的足球场有了较大改动,球改为充气式,球门改为“风流眼”,并且是隔着球门比赛。该时期摔跤擂台得到广泛建造。
明清时期比较盛行捶丸运动,在宫廷中多建有捶丸场;清朝在冬季有一些冰嬉活动,因此修有简易的滑冰场所;该时期流行赛马运动,多在自然的大草原开展马术运动,例如木兰围场就是皇帝的狩猎场所。
二、中国近代体育场馆发展史
1.建国前
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尤其在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致使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摧残。建国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已濒于奄奄一息,体育场馆的兴建更是寥寥无几。
最早在1913年教育部京师通俗图书馆附设有公共体育场。1915年教育部通令各省城建设体育场,到1929年全国仅建有1142个体育场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建于1931年的南京中央体育场,该体育场分为田径场、游泳池、棒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国术场、网球场等,能容纳6万余人。
建国前我国共有13个较为正规的体育馆和13个体育场,且多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少数城市,供外国人和极少数中国人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华北运动会修建的体育场馆。华北运动会在1913年~1934年间共举办了18届。地点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保定、山西太原、辽宁沈阳、河南开封、山东济南和青岛等。由于要进行比赛,场馆的修建就有了一定的规模。例如河南体育场,可容纳观众5万人,东部为田径场,西部为篮球、排球、足球(棒球)、网球场地;还设有办公楼及游泳池、健身房、儿童游戏场等。
2.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开展,体育场馆也随之发展。体育场馆在建筑技术方面有较大进步,并逐步注意造型艺术美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0年代有计划地兴建了一批体育场馆,主要建在大中城市。1959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是早期最大的体育场,能容纳8万名观众。2.5万以上席位的体育场还分布在重庆、成都、广州、昆明、兰州、南京、西安等地。
60年代重点建造了一批大中型体育场馆,如北京可容纳13500观众的工人体育馆和容纳18000观众的首都体育馆。其他还有浙江体育馆、上海虹口体育场等。
70年代的体育场馆更加现代化,同时还修建了一批简易的群众体育活动场地。比较著名的有上海体育馆和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主要的体育场分布在辽宁沈阳、江苏镇江、安徽芜湖、江西九江、山东烟台和淄博、河北秦皇岛、吉林四平、浙江义乌、福建莆田、山西忻县、甘肃张掖、云南红河等地;体育馆分布在湖南湘潭、福建福州、江西景德镇、河北保定、四川成都;另外还有山西自行车场、河北射击场、新疆天池高山冰场等。
80年代的体育场馆更加符合国际比赛要求,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例如中山太阳能温水游泳馆;又如四川游泳馆,跳水池采用压缩空气制浪装置,还有电子计时记分器,水下观察和摄影室等设备。80年代还建有黑龙江滑冰馆、滑雪场,长春南岭滑冰场,并在边远地区修建了一些场所,如乌鲁木齐的综合训练馆、贵阳体育馆、南宁游泳馆、呼和浩特赛马场等。为保证优秀运动员训练,建有10大训练基地,拥有各种训练场地。它们是福建漳州和湖南郴州的排球基地;云南昆明的田径、足球基地;广西梧州的足球基地;广西柳州的篮球基地;广西武鸣的游泳和射箭基地;广东肇庆的划船基地;吉林长春和黑龙江哈尔滨的冰上基地以及河北秦皇岛的综合基地(足球、篮球、排球、摔跤、柔道、网球、田径、健身房、海水浴等)。
90年代北京为举办第11届亚运会而修建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集中建设了田径场、综合馆、游泳馆、曲棍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等体育场馆。1997年建成的上海体育场是一座建筑造型新颖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观众席上部建有遮雨、避阳的受拉膜结构屋盖,可容纳8万名观众,集体育比赛、文体表演、健身娱乐、住宿餐饮、商务办公和购物展览为一体,是具有国际标准的体育场。体育场南侧的展示厅可以举办各类交流会、新闻发布会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省市都投入巨资兴建了一批大型体育场馆。著名的有2000年建成的黄龙体育中心、青岛颐中体育中心,2001年建成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2002年建成的武汉体育中心,2005年建成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这些体育场馆成为目前国内容纳观众最多、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体育场馆。
其中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可容纳80000人,该体育场新颖独特的造型打破了体育场传统圆形的设计概念,其“缎带”式的屋顶设计体现出既飘逸、自由翱翔的理想并同时展现艺术和更美好的愿望,反映出对速度的追求和对体育盛会、崇高精神的向往。武汉体育中心的足球场、田径场的布局和建设标准完全按照国际足联和国际田联的最新标准设计,并配有两块标准及封闭的训练场地,训练场有地下专用通道与比赛场地连接,2003年是女足世界杯的分赛场之一。2005年最先吸引眼球的则是两条“飘”在南京奥体上空的红色彩带,这对支撑主体育场的“世界第一双斜拱”与地面呈45度夹角,跨度达372米,包含着高难度技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有28个比赛项目,其中北京地区举办26个项目的比赛,共需建设31个比赛场馆。按建设性质分,新建场馆11个,改扩建场馆11个,临建场馆9个;还有独立训练场馆41个,以及5个与比赛直接相关的设施。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已经矗立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这些体育场馆将载入世界体育建筑史册。
第三节 我国体育场馆现状
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是继1974年、1983年、1988年、1996年四次普查以来的又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体育场地普查,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教育部、铁道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旅游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3年12月31日。整个普查工作历时18个月,全国共动员26万余人参与。
1.全国体育场地总体状况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包括全国范围内,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9%。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8.15元。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场地面积增加了5.5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平方米,增长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增加了117.09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
2.全国标准体育场地现状
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标准体育场地有547178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4.4%。标准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5.3亿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的67.7%;建筑面积为6416.3万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建筑面积的85.2%;场地面积为11.1亿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场地面积的85.2%。历年累计投入标准体育场地的建设资金为1642.8亿元,占全国体育场地历年建设总投入的85.8%。
此次共普查了64种标准体育场地。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共5680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1.0%,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69%;室内游泳池、综合房(馆)和篮球房(馆)等室内体育场地共55678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10.2%,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室外游泳池、室外网球场和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共485818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88.8%,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7.1%。在室外体育场地中篮球场、小运动场和排球共436278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79.7%。
3.全国非标准体育场地现状
我国现有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5.6%,占地面积为7.3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10.9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2.1亿平方米,历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271.7亿元。非标准体育场地多以开展群众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为主。
4.全国被占用体育场地现状
普查数据表明,我国被占用体育场地共有303个,被占面积为245万平方米,被占体育场地面积占全部体育场地面积的2‰,被占用体育场地原始投资总额为13亿元。除海南、西藏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体育场地被占用的情况。
5.各系统体育场地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有1848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339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4%;解放军系统有717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8%;武警系统有1285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5%;铁路系统有145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7%;其他系统有23559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7.7%。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中专中技有18427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中小学有50037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8.9%;其他有10506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1.2%。
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场地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体育场地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有77589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1%,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8071个,非标准体育场地19518个。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有1057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12%,其中,标准体育场地721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36个。
7.全国体育场地分布状况
在我国现有体育场地(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系统、武警系统和铁路系统)中,分布在学校的有54965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7.7%;分布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内的有75033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2%,其他依次为:乡(镇)村8.18%;居住小区4.86%;厂矿3.47%;其他2.67%;老年活动场所1.64%;宾馆饭店0.89%;公园0.7%;广场0.61%。
二、我国体育场馆的特征与变化
200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种类64种,比1995年增加了16种,新的场馆主要是卡丁车场、汽车赛车场、冰壶场、攀岩场、壁球馆、地掷球场等,这些场馆都是1996年以后在我国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的。健身路径遍布城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健身活动,者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另外,我国有相当数量的项目设施达到国际水平,如北京的亚运中心和正在建设中的奥体中心,南京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上海的万人体育馆和8万人体育场,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和黄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及湖南长沙为举办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所进行的一系列体育场馆建设等。
与第四次场地普查相比,我国体育场馆出现两大特征,一是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规模有较大提高,人民群众参加体育运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二是体育场地的种类进一步多样化,结构趋于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同时还显示出三方面的可喜变化,一是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逐渐增加,全国体育场地的开放率达到了41.2%;二是体育场地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民间资本和外资逐步增多,长期以来主要由国家投资兴建体育场地的局面得到一定改观;三是体育场馆的经营状况有了较大改善,自我生存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三、我国体育场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我国体育场馆现状,主要存在“三少、三偏”的问题,少即为不足,偏就是失衡。
一少是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不高。仅从数量上看,已具一定规模,但是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而言,每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平方米多一点,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更无法相比,而且现有体育场地大多数设施简陋,质量偏低。二少是体育场地的开放和利用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虽然有很大成效,但仍很不理想,特别是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三少是公共体育场地少。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地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比较小,平均每万人拥有开放的体育场地仅有2.59个,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
“三偏”一是我国体育场地地域分布不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场地数量、规模、质量、资金投入上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又高于乡镇农村,明显制约了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二是体育场地结构不均衡。室外体育场地是主体,室内体育场地偏少,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小运动场等室外场地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同时也制约了许多运动项目的开展。三是经济结构不均衡。81万多个体育场地(不含解放军、武警、铁路系统),国有经济有64.4万多个,集体经济有12.6万个,公有制经济成分偏大,达到95%以上,民间资本投入不足。
除上述情况外,还存在体育场馆整体经营情况欠佳、公共体育场地被占等问题。
【本章摘要】
1.由于原始社会生产资源与材料的缺乏,早期体育场所就是大自然赋与的河川、海滨、山林、草原等天然体育场馆。
2.古希腊的体育场馆包括有:竞技场、体育馆、角力场、竞马场、剧场。分为公共体育场馆、私营体育场馆、竞技体育场馆三类。
3.罗马时期的体育场馆分为圆形斗技场、大竞马场、公共浴场。
4.中世纪体育场馆发展属于停滞的时代,体育场馆具有宗教传统礼仪的浓厚色彩,宗教目的大于运动功能。
5.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体育场馆以室外运动场为主体,户外运动场与体操场开始出现,简易观众台仅为贵宾使用。
6.20世纪体育场馆发展经历了摸索的时代、发展的时代和创造的时代。
7.我国体育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也相应地修建了各种体育建筑和场地。先秦时期的体育场馆有射庐和射圃、方形游泳池、田径场和赛车场等;汉唐时期有鞠城、马球场、角抵百戏场;宋元时期的足球场得到较大改动,摔跤擂台得到广泛建造;明清时期建有捶丸场、冰嬉场等。
8.建国前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体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摧残,全国仅有13个较为正规的体育馆和13个体育场。
9.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得到蓬勃开展,体育场馆也随之发展。体育场馆在建筑技术方面有较大进步,并逐步注意造型艺术美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
11.我国体育场馆存在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不高;体育场地的开放和利用少;公共体育场地少以及体育场地地域分布不均衡;体育场地结构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复习思考题】
1.古希腊体育场馆的特点是什么?
2.罗马时期有哪些体育场馆?
3.中世纪体育场馆的特征?
4.20世纪体育场馆经历了哪些发展时代?
5.建国前我国的体育场馆是怎样的发展水平?
6.与第四次场地普查相比,我国体育场馆有哪些特征及变化?
7.我国各类体育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