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困局突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中国企业在产品研发上面临的挑战

近两年,特别是国家财政进行购车补贴后,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国内为数不多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难成气候,尤其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汽车产品研发的产品平台,在关系汽车业发展的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技术上,依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没有摆脱中国品牌、外国心脏的尴尬局面,产品盈利情况更是不敢恭维。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国有1 400多家零部件商分散在全国各地,但年销售总额约为几百亿元人民币,而德国博世公司的年销售总额为几千亿元人民币。谈到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博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包善恒先生分析道:“国产零部件整体发展滞后于整车发展,数量庞大的生产商形成了各自独立的配套体系。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很大不足,尚未形成与主机厂同步的研发能力。”由于缺乏核心产品平台和零部件配套能力,中国汽车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汽车产业的现状足以让我们对“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进行反思。

机电产业是传统工业的支柱,据统计,全球有5万亿美元的机电产业。但国内机电企业普遍存在着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不高、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彩电、空调等消费电子行业,国内企业的低价搏杀实在是无奈的选择。机械行业的情况也许更糟。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项南在澳大利亚的内燃机展览会上看到: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柴油机放在台子上,底下铺着红色的地毯。参观时,他们开起来,什么问题也没有,声音也非常柔和。而我们的柴油机,放在展厅的水泥地上,周围还要铺上木屑,那是因为漏油太多,会把地上弄脏。同样马力柴油机,我们的卖价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时,也不得不对低附加值式的“中国制造”进行沉思,企业转型升级将是必由之路,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品牌。

以上现象代表了国内各行业和企业的普遍情况,产品研发的薄弱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且,国内企业产品研发的薄弱不仅是单一环节的薄弱,而是从核心技术、子系统/零部件、产品平台到最终产品整个链条都薄弱,而且越到底层(如核心技术)越薄弱。我们曾经和一个日本工程师交流后得知,他们会为机床轴上涂抹多少润滑油而进行专门的研究,因为多了散热不好,少了起不到润滑作用。而在我国,哪一个工厂(公司)会对这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

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辆马车,那么营销和研发就是马车的两个轮子。中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认识了市场,认识了竞争,认识了营销的重要性,给企业这架马车装上了一个不错的“营销”轮子。但“研发”轮子依然是那么的弱小,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偶然间得到一个产品的技术与生产工艺文件,就生产销售几年,产品生命周期终止了,企业就垮了。不知道大家谁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那个“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无线电厂。人们在分析恒基伟业这几年从视野中消失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早年恒基伟业的成功更多的是营销的成功,从“科技让你更轻松”、“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到“成功的足迹”和“商务通A计划”,这些当年轰轰烈烈的口号和战役更多地体现出恒基伟业在营销上的创新,没有能跟随市场需求推出创新的产品。许多中国企业可以为营销不惜上亿元资金的广告费,但投入研发的费用少之又少。

通过我们多年和中国企业的接触,许多中国企业缺少产品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档次不高。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以手机为例,生命周期只有6个月左右,如果不能及时上市或上市后没有持续功能更新,企业将后劲少力。另外,大多数国内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不高,致使在绝大多数行业,国产产品就是中低档产品的代名词,就是低价品的代名词。

(2)推出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可靠性差,性能不高。有些国产产品功能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有的方面甚至更适应本土化的需要,但产品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恭维,稳定性差。如果说研发是国内企业的软肋,产品质量就是软肋之中的软肋。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研发过程管理的软肋,导致产品质量的软肋。

(3)研发效率低下。一家通信企业的老总十分困惑:过去自己带领几十个人每年就可以推出三四个成功的新产品,现在光研发人员就有几百人,但每年也就

推出十来个新产品,而且产品成功的比例不高。类似的情况在国内企业是比较普遍的。随着研发人员的增加,研发管理能力并没有提升,研发人员积极性未得到有效发挥等原因,导致研发效率低下。

(4)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导致各个行业的毛利率均在下降,这是不争的现实。例如,通信设备的毛利率就从过去的6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难怪华为任正非总裁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倒苦水:“如果我们是做餐饮的就好了,毛利率更高!”面对毛利率下降的挑战,关键要在产品研发方面做文章,在研发中构建产品成本优势。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现实表明,国内企业在控制和降低产品设计成本方面也不擅长,在研发过程中根本不考虑产品的目标成本。我们曾在一家煤炭科学研究院看到一个现实案例,在研发过程中不考虑产品目标成本,产品上市了发现产品的原料成本和产品价格差不多,公司没有利润可赚,然后又重新设计方案,重新开发降低成本。

《中国经营报》总编指出:在前几年,头版报道的企业曾经非常风光,现在几乎全部销声匿迹了。部分中国企业有一种急功近利的赌徒心理,通常大肆投放广告,甚至是,一段时间搞运动搞销量,但明年怎么办、3~5年后怎么办,是没有战略方向考虑的。中国企业是到了踏踏实实搞产品研发的时候了。

现在,应该说国内绝大多数技术型和制造型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研发了。但重视研发只是改变企业研发弱势的前提,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尤其是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