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代 序(2)

至今,我还记得那些含有古味的诗句联语。那是题写在农家大红柜上的,题写在屋中万字炕炕柜上的,题写在锅台灶角碗架柜上的。还有那房门上,梁柱上,抽屉上,小匣上,地桌上,八仙桌,多了。由于引起我的注意,还记下不少。像什么“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红日滚金球”,“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像什么“登古道,过黄庄,见一美女碾皇粮。一双玉腕秆头抱,两只金莲裙下忙。汗洒粉面花含露,糠扑娥眉柳带霜。轻帚扫,慢簸扬,几番驻足整容妆。勤而俭,贤而良,可惜佳人配农郎”。这其中,不仅有王尔烈的,还有其他人的诗句。再后来,我读了书,走进文学界,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了,发现这些都很有用。别说,还真有来头,不是胡编。像前面所说到的,当中有些还是乾隆的。而这个乾隆,恰恰与王尔烈相关,王尔烈是他的爱卿。王尔烈也与嘉庆永琰有关,王尔烈是他的师傅。当然,在进行创作时,是要经过一番改造的,使其为我所用。此前,我还到过辽阳,到过千山,到过太子河。千山龙泉寺西阁,是王尔烈读书时居住过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小山峰,上有一块苍岩,苍岩上长着一棵古松,形同插瓶,因此人们唤它“插瓶峰”。那里,还有许多刻石,如“具美”、“琼岛虚舟”等等。还有龙泉寺大雄宝殿、东西禅堂,以及寺门、廊柱所留下的诸多匾额、楹联,其中就有“长白发祥,叠峰层峦,朝拱遥看千笏列;龙泉胜地,深庭幽壑,巡游曾引云飞来”,“峰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景岂止十六,四时当作会心游”,“一千峰里烟霞胜;十六景中画图存”等。我还到过辽阳市白塔区翰林委王尔烈故居翰林府、陈列室、纪念馆,以及王尔烈祖居地,也就是他的出生地和死后安葬地辽阳县风水沟,以及那些巍巍崇崇的耸立千秋的八角密檐式舍利宝塔辽阳白塔,这些都看过。还观瞻过那里的有关碑碣。先后还巡访问和游历了辽阳东京陵,新宾永陵即兴京陵,沈阳故宫,沈阳北陵即昭陵,东陵即福陵;以及启运山前赫图阿拉古城,昌瑞峰下马兰峪东陵,云蒙山下易县清西陵,清代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还到过清前期的古战场萨尔浒等地。尽管这些有的跟王尔烈并不发生直接关系,但是,对于了解那段历史概况,熟识那里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情世故、社会风貌,同时对于塑造王尔烈这个人物形象,都有一定作用。

此前,我还写过一篇题为《关东才子王尔烈》的史传文稿,后来选入1990年9月我出版的人物文学传记集《关东奇人》一书中。其间,我写了一些有关传说,有关故事。像王尔烈与江南才子对话时,所引发的那个对联:

千山千水千才子;

一地一天一圣人。

像王尔烈与江左、江右、平江号称“三江”的地方的才子,对诗逞才际所顺口说出的打油诗:

天下文章数平江,平江岂能压我乡?我乡文章数我弟,我弟请我改文章。

以及像其在千山吟咏的诗草《龟山晚钟》:

龟峰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冲斗牛。一万八千声俱澈,夜行独自不知休。

以及其随乾隆东巡,自己重游千山所写下的诗:

轻云疏雨洒郊垌,野旷天高眼乍醒。草色初分深浅碧,峰颜遥露短长青。铁蹄已洗千山水,烟霭犹藏五寺钟。二十余年成阔别,漫将尘事述山灵?

这些诗句,似在王尔烈传下的诗词中很难找到,有的则是我在深山野寺、古碑苍岩的镌刻中,一笔笔抄录下来的。除此之外,还有王尔烈于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元1771年辛卯科,殿试夺得黄轩榜二甲一名,即传胪时,光临皇宫大内皇家为贡士所举行的鹿鸣宴,幸与乾隆对答的联语,曰: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天子曰:朕乃摘星汉;春芍药,夏牡丹,秋菊冬梅,传胪答:臣非探花郎。

王尔烈科甲入仕后,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顺天府尹、《四库全书》纂修,兼校勘《永乐大典》分校官,三通馆纂修,担任诸省以及内廷图书采办、典籍提调,沟通各纂修官之间,各纂修官与总纂修官之间的协调与衔接。这项任事,既浩繁又庞杂,既艰巨又细密。每书都要过目,阅览、分类、删减、草目、摘要,初拟等等,都放松不得。因此这项工作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基础与支柱。主持这部书编修的乾隆帝,极为重视这部书的编纂,曾在诏谕中曰:

此乃根骨,中流砥柱,至关重大、冗繁、巨酷,无慧敏、博学、宏词之人,不能胜任者也。

由此,对于王尔烈,这个学识被誉为“关东第一才子”、书法被誉为“辽阳第一书家”的旷世奇人,当代名士,对于他的睿智与天资,对于他的作为与地位,已经有了简明认识,充分肯定,准当论断,且泾渭分明,剔透玲珑,竟无人能夺其席。

我少年时期,居住的那个小山村,虽然闭塞偏僻,远离大城镇,但是,每当年节,年头月尽,也会有一些娱乐出现。不过,那都是些野台社戏之类的东西。虽构不成“阳春白雪”的高层格调样式,却也有“下里巴人”的喜好兴致所在。取得一乐,以为赏心悦目,也就是了。其间的娱乐形式,有大鼓,简称说书。说书,有京韵大鼓、东北大鼓,都是些鼓词类东西。当年,我所能够听到的,多是东北大鼓。说书人,也多是本乡本土的民间艺人。他们说书,或配以三弦,或击以皮鼓,或敲以竹板,咿咿呀呀,婉婉转转地唱起,往往也能将人带进境界,任人去游目骋怀,情趣亦是非凡。我少年时,就是他们说书时所吸引者中的一个,甚至达到了入迷的程度。在那大冬天里,在那逢年遇节,新正大月里,往往听书,从三星东南晌,一直听到三星平梁,斜下西山。听书,往往不注意词语优美,多注意故事情节热闹,关心人物命运结局,或悲欢离合,或愁肠百结,或转瞬飘蓬,或顷息万变。

这其间,都有好听的段子,好看的去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随着读书增多,特别是进入文学领域,对文学有所追寻时,开始注重语言艺术了。其间,有一种叫子弟书的书,我尤加喜爱。其实,那子弟书恰恰是大鼓说书这些艺术门类的先祖。子弟书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是一种鼓曲艺术,很高雅。当年,那是满族八旗子弟作为一种酒后茶余消遣而演唱的曲艺,源于北京,盛于盛京。以后,日渐传播开来,流传益广。它的调派,因兴起在北京,故按京城地域,可分成东城调、西城调两大流派。当时,著名的子弟书作家有韩小窗、罗松窗、文西圆、古香轩,还有哈溪钓叟、河西隐士,以及芸窗、蕉窗、鹤侣、渔村、沧海等。当然,这种子弟书,现在已很少有人提及了,近似断绝,濒临消亡。我是在一个无意的机宜里听到的。我最初听到的,是韩小窗的《忆真妃》,我被那委婉的词句,优美的语言,幽深的意境,真切的情感,入时的描述,完全打动了。这部子弟书,是写唐明皇玄宗李隆基,眼见爱妃真妃杨玉环被赐死,又不能拯救。待她离去后,又逢夜雨,悲苦思念不绝,催人泪下,愁肠百结,风雨千程,欲挥难断。直到今日,我还能记起书中的一些句子。其引言曰:

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憾,入祠无客不伤情。三郎甘弃鸾凤侣,七夕空挂牛女星。万里西巡君请去,何劳雨夜叹闻铃。

其唱词,唱道:

杨贵妃梨花树下香魂散,陈元礼带兵保驾作西行。叹君王万种凄凉千般寂,只落得一心似痴泪如倾。愁漠漠残日晓星初领略,路迢迢涉水跋山自登程。好容易盼到行宫歇歇脚,偏逢遇冷雨寒风助凄情。剑阁中有怀不寐唐天子,只听得窗外不住叮咚声。忙问问窗外声音是何物,力士奏檐下雨点点金铃。唐天子闻听此语长吁叹,这正是断肠人听断肠声。不作美铃声不作美的雨,怎当我不断相思不断情。雨点窗棂点点人心欲碎,木声摇梦声声动梦难成。当啷啷惊魂响自檐下起,冰凉凉彻骨寒从床底生。影暗暗孤灯照我人单影,更漏漏谁个同我话五更。乍孤眠岂是孤眠眠为惯,恸泉下有个孤眠同我同。总无梦岂是无梦梦未遇,黄土下有个梦魂形我形。自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我为何欲梦卿时梦不生。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难禁午夜风。莫不是旅舍萧条卿厌恶,莫不是兵马狂奔汝受惊,莫不是芳卿意由怀余恨,莫不是薄幸心中少至诚。既然是神女何不离洛浦,空叫我流干眼泪断魂灵。连理枝暴雨摧残分南北,比翼鸟狂风吹散各东西。料今生璧合无期珠无还,单只愿泉下追随伴玉容。料芳卿自是嫦娥归月殿,早知道半途离去何西行……

这唱词有谁读了听了,不为其感染乃至伤恸?如果说小说是情节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那么文学就应该是其二者的综合,就应该是情节与语言艺术,再加上意境和笔力艺术,使其归于一体。只有这样,才是完美的,应该是这样的。

从上面两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我文学创作的两个实施方面,那就是:从民间中学习情节艺术,从书本中继承语言艺术。就本书创作讲,也是具有这样两个方面两个步骤的:其一,我首先是领会了听得了民间传说故事,然后再到书本典籍中去寻找依据,使其根基雄厚,使其趋向完美圆满;其二,我再从书本典籍出发,再到民间传说中去丰腴添彩,展翅腾飞,使其变得有血有肉,有形有色,更有生气。将这两个方面凑齐了,再去进行艺术加工之。进入创作阶段,也是有两个方面两个步骤的:其一,要有厚重的升华,由原本的远远不足之处,去发扬光大,使其壮大起来;其二,要做好切实的补充,光理顺本有的还远远不够,还要再创作,再补充,再增添,加进新的成色,使其更完美、完善、完整,臻于佳境,变成一个无损无缺的可观可赏的艺术作品。

由此,使我想到了本文开头。不是讲了我少小时家乡父老栽杏种瓜的事吗?到了后来,我由家乡走出来,走到外场,由民间传说中走出来,走到创作天地,来到创作这步,我便有了更深的更新的体会。当我追忆往昔的历程时,总觉得那些来自民间传说中的,那些原本的原初的本真的东西,就像老家的杏,老家的瓜。那瓜,钻锥了,分瓣了,展叶了,开花了,伸蔓了;那蔓,就像我走过的道路,迈开的步履,留下的足迹,还有车辙;而那成长起的我,我写出的作品,就是蔓上结出的瓜。那杏,腾枝了,吐叶了,长粗了,变壮了,以至扩出一道道年轮;那年轮,就是我环绕家乡这个天心的轨迹,以及所长出的指甲和展开的胸廓。而变壮的我,留下的一点点笔迹,那就是结出的杏,长大的瓜,以及那里面的果核和籽粒,那是留给来岁的春天。那杏,到了麦黄瓜绿时,结满枝头,不仅是甘甜,还是一个欣慰,一个心安理得;那瓜,到了瓜熟蒂落、生出翠杠绿道,长出红瓤黑籽,不仅好看,更是一个收成,一个成就。我是由家乡的黑土地上长大的,我的作品是由民间艺术的园地生出的。因此我说,民间是伟大的,是根基,是母亲,我不能忘掉。写到这,也许人们会明白,本文发端处,我为何要写那些东西了,当是这样的吧。

本书,初稿成于1995年7月10日,全书40余万字。中国大陆版初名,全称《旷代关东才子——王尔烈全传》,简称《王尔烈全传》。书中附有《后记》《作者小传》,以及有关王尔烈的图片。刊行情况是:中国大陆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为1995年11月,第二次印刷为1996年5月,第三次印刷为1997年1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为1998年2月,据此已知印刷发行4次,均为新华书店天津发行所发行。中国台湾版,从2001年2月初版第一次印刷开始,已出版发行若干版次。中国台湾版初版发行时,书前刊有王荣文先生的文章《历史小说的新读法——〈人物小说〉丛书初版缘起》;王寿来先生、谢小韫女士所撰写,江侑莲女士所整理的文章《一国之师的风骨——王寿来、谢小韫谈王尔烈》。书后附有《作者简介》《后记》。今蒙吉林文史出版社再版发行,更名全称为《嘉庆帝师——王尔烈大传》,简称《王尔烈大传》。本次再版,作者对本书部分章节做了修改和增订。为说明相关问题,给读者以开宗明义,亦为着臻于佳境,本书还增添了作者这篇序言。现在,借这次再版之机,作为本书作者,还有几句话要说:

其一,本书自1995年出版以来,承蒙诸方友人厚爱与支持,20年间,多次再版重版,先后发行于海内外。国内几乎遍及各地,海外则通过中国台湾,发行于美国的纽约、华盛顿、亚特兰大、旧金山、夏威夷等地,以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以繁体汉字版赢得了海外广大华文读者的珍爱,成为目前拥有华人读者较多的文学著作,且畅销常销不衰。这使我感念非常,不得有忘。为此,特向曾经支持过我的出版者、发行者,以及相关社团、友人、同仁,尤其是宝岛台湾同胞,表示深深的谢意,致以真诚的问候。

其二,在这期间,曾有一位某大学王氏先生打来电话,称其是辽阳人,王尔烈的后裔,多年流落在外,作为一名游子,思家心切,又因手头没有族谱,有幸读到该书,每当逢年遇节,赶上重大节令,总要捧出该书看看,当作族谱,以为纪念,亦为欣慰。类似这样的事,不止其一位。还有不少人远道写信索书,或提供相关资料,以为进一步充实本书,表现了极大的诚挚之心。曾居住于沈阳的著名剧作家,以《妇女代表》剧作名满全国的孙芋先生,原名孙鸿杰,原籍吉林榆树。他看过《王尔烈全传》后,于1996年12月邮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并将其珍藏多年的当时王尔烈写给其表弟赵心源的墨迹复印件寄给我。我本人还曾应辽阳市委宣传部、辽阳市博物馆之邀,以及辽阳王尔烈故居陈列馆之邀,去参加座谈,顺便作了观瞻、研讨和讲学。这些,都极大地反映出了人们对王尔烈的热爱,对于《王尔烈全传》这本书的厚爱,对作者也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力量。

其三,本书于1997年荣获全国第二届满族文学奖二等奖,是关东获奖作品中唯一的一部奖项较高的长篇,在广大满族读者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其四,本再版书中,增添了清嘉庆元年,即1796年丙辰年,王尔烈70寿辰时,同僚友人、门生属吏、翰林编修、同朝官员,也包括其教过的太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所赐的“寿”字,共125人,题字、撰诗、绘画126幅,并由此构制成九扇寿屏,即所说的《百寿图》。其全部图记和说明文字,包括作者经历、简介、作为等,都做了较详尽的刊载。无疑,这是闪亮的一点,其不仅增添了本书的珍贵性、真实性,也为历史考证做出了翔实的、可靠的依据。

其五,非常感谢吉林文史出版社孙建军社长、总编王尔立女士,能够接纳本书,这是对我的信任与看重;非常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王明智先生,他诚心看好,为本书的出版、校勘、版式设计,下了深功,付出心血。同时,为解读本书,增添靓彩,不惜余力,广泛采撷,妥帖编排,配以大量珍贵历史图片,既生动又真实,既绚烂又多彩。无疑,这是有助于该书的传播的。对此,作为本书作者,甚是感动,在此一并道声谢谢。

其六,对于本书的增写、修订,再说几句。本次再版,作为本书作者,深识读者的期盼与企望。因此,增订时,我增写了六章,达七万五千余字。我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本书情节的需要,写好书中主人公的需要。增写部分,增添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丰富了其人物的音容笑貌,加强了其人物的性格塑造。书中主人公所生活的社会,是清乾隆朝中后期,当时社会矛盾百出,暗流涌动;表面看,其虽为繁花织锦,烈火烹油,相当繁荣盛大,实际已是危机四伏。将主人公置放在这个境况中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亦为后人提出前车之鉴,使读者能了解更多历史情味。同时,对于塑造人物,张扬个性,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者,也增添了本书的故事性、可读性,还读者一个美满的愿望。这便是作者又费一番功夫,又花一番苦心,进行辛勤经营与耕耘的目的。想读者诸君,是会明识这其中的甘苦与所为的。

还说什么呢?只有将书写好,出好,做好,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也是对关怀本书的新老读友,所捧献出的一颗诚挚之心吧。当然这也是应该的。为此,在本书的收尾诗章中,笔者又加了五章,以为感慨,以为谢忱,亦为祝勉。祝勉大家同好。当然,需要做的事还很多,仍需努力,诚望读者诸君多多帮助。因为这是再版,所以说了上述不少的话。就写到这吧,谨以为序。

杨子忱 谨致2014. 2. 22 长春东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