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粉润娇婉搏年少(1)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中国戏剧大师,从艺56年,是继谭鑫培后的又一位“伶界大王”。谦和、安静、忠厚的性情使他身边聚集了当时的文学家、画家、考古家、雕刻家、戏剧家,对于表演艺术的不断追求使京剧旦角乃至整个京剧的唱腔、舞蹈、音乐、服装、化妆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了京剧的“梅派”,并与俄罗斯斯坦尼拉夫斯基、德国布莱切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同时,梅兰芳把京剧带到美、苏、日等当时世界主流国家,成为当时全球瞩目的时尚明星,是第一个将中国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在他的带动下,京剧达到了继谭鑫培之后的第二次发展高峰,并被称为代表中国戏剧的“国剧”。
在影像技术占据我们审美世界的今天,欣赏梅派京剧属于个别小众的事情,毕竟那逶迤婉转的唱功、出神入化的身段和缀玉轩词的字句是需要人生历练和文化积累的。更何况,很多人早已将京剧等同于封建时代的旧事物,认为即使在它的全盛时期,也是当时落后的表现。甚至有些“有识之士”还旁征博引地论证,正是这靡靡之音葬送了大清王朝。可如果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穿越时空而回到当时,看到的却是梅兰芳代表的京剧举世皆知,而以卓别林为代表的无声电影此时才刚刚为人们所接受。在民国到建国后这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中,在这个留给我们耻辱与自强、阴谋与战争印象的年代,梅兰芳,这朵在炮火中绽放的雍容华贵的牡丹,是全球千百万时尚男女的梦中情人,是全球瞩目的明星。
而梅兰芳之所以能做到名垂史册,不是他曾经立过什么功,而是因为他能以男人扮演女人获得成功。以男人扮演女人的反串表演,大家并不陌生,但其吸引人的地方多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可中国戏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由男人来扮女人,那些已经习惯了“男人扮女人”的达官贵族以及文人雅士们为什么还会对他如此疯狂地爱慕呢?显然这种爱慕不是因为“稀奇”,而是因为“别有击人心处”!可是今天,我们却无法去体会梅兰芳那别有击人心处的艺术。对于他,我们只能讲一段故事。他,已不再是我们生活的情趣,不再是我们生活的样式,我们的精神世界已无法在他的表演中找到满足与安宁。这就是岁月,把所有的辉煌和美丽都送进了只能回味却无法穿越的时间隧道。
现在,就让我们以他的人生为故事,去感悟在一个风云变化的年代,一个生于弱国,却为强国所尊敬的歌者的人生起伏,在生死存亡的际遇中一名戏子对于艺术、对于操守的抉择,一个人在大红大紫中对于人情、对于爱情、对于生命意义的道德评判。更有幸者,我们可以透过那迤逦迂回的人生回味一下曾迷遍世人、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古色古香的戏剧。由此,当我们羡慕别人有贝多芬、有莎士比亚、有信仰的时候,可以对自己如是说,有梅兰芳,是我们的福分。
(一)梨园世家
我们常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梅家到梅兰芳这代在梨园行当里正好是三代,只是这三代不如贵族之名值得珍惜。在帝王时代的中国,娼优并列,艺人与老百姓的户口是不一样的,他们所编入的乐籍是当时社会最下级的品流,因此他们不仅要接纳,而且还要悦纳自己一出生就为世人所看不起的身份和命运,同时又要付出几倍的艰辛去苦学戏剧的手、眼、身、法、步等技艺,以生存繁衍。帝制年代,改变命运的机会是弱之又弱的,对于戏剧演员来说,不仅不能变更乐籍,而且与其他户口的人不通婚嫁,所以有名戏子的家庭关系常常都是几重姻亲,比如梅兰芳的岳父王佩仙也是一个有名的戏剧演员,他的五个女儿也都是嫁给了当时五个出名的戏剧演员。这种限制虽然是一种等级制的压迫,但也有利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梅兰芳的出名也得益于这样的人际关系。从梅兰芳出生到登台这段时间有名的戏剧大家如谭鑫培、杨小楼与梅家非亲即故,自然在艺术传承和演出机会上对梅兰芳加以扶持,而这层关系的建立与形成能荫及梅兰芳则是源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梅巧玲对于京剧的形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对于同行的照顾与帮助,使梅兰芳的学习和成名有了非常坚固的人脉网络,也应了那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话。
梅巧玲是京剧形成初期一位著名的旦角演员,原名芳,字慧仙,别号焦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又称景和堂主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生于江苏泰州。清同治、光绪年间,与其他京剧有名的戏子并称“同光三十绝”,因体貌丰满被天子高呼“胖巧玲”而声名大震。梅巧玲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在流离失所的逃荒路上。在他8岁时,母亲迫于生计,将他卖给苏州城一位姓江的人做义子。开始由于江某死了老婆又没有儿女而受到宠爱。但不久之后,江某续娶,并生了儿子,巧玲自然受尽虐待,使得当他被江某卖进戏班时,脸上尽是喜悦,丝毫没有想过这样的变动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可以吃饱穿暖。相反,命运此时带给他的是另一种苦难。当时戏班的师傅都有打徒弟的习惯,巧玲进戏班后遇到的前两位师傅都以虐待徒弟而著称,所受苦楚可想而知。直到被第三任师傅罗巧福赎身后,梅巧玲才算是苦尽甘来,开始好的际遇。
虽然梅巧玲与前二位虐待他的师傅学的是昆曲,但师从罗巧福时,昆曲的观众越来越少,不得已开始改唱皮黄,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并成为推动京剧形成和发展的第一批戏剧艺术家。身世坎坷的梅巧玲对于京剧的贡献在于其在身段、表情、神态、台步以及扮相等方面拓展了旦角的表演,打破过去旦角“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演唱模式,这也促进了京剧由听的欣赏方式到视听一体的欣赏方式,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扩大了京剧的影响力。
在京剧之前,中国的戏剧一直是昆曲的天下,昆曲在情节的动人与唱词的闲雅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意境正符合中国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但昆曲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曲,只有七个音节,即没有钢琴上黑键所发出的音,这使艺人的演唱受到限制,因此有人说昆曲是一门说的艺术,并非唱的艺术,近似于我们今天的话剧。所以,等到其长处被皮黄、秦腔、 腔等地方土戏所吸收融合时,昆曲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开始慢慢地走向衰落,取代它地位的就是京剧。
京剧起源于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给皇帝祝寿演出中,演唱二黄戏的安庆班一鸣惊人,得到京城官员的喜爱。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也相继入京谋生,这就是戏剧史上著名的徽班入京。只是到梅巧玲这一代,徽班已不再只是唱二黄调,此时的四喜、和春等戏班在发扬徽戏剧目题材广泛、情节动人、语言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吸收了西皮调,再配上徽调、汉调就成了皮黄,也就是后来的京剧。清末,以慈禧为首的皇家贵族都热衷于京剧,促成了京剧的第一次繁荣。
作为推动京剧发展的第一批表演艺术家,梅巧玲接管了四大徽班之一的四喜班,此时梅巧玲的善良、仗义给梅家带来了积善之家的荣誉。如今我们常说,没得到过爱的人不懂得如何施予,其实没有得到过爱的人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特别会爱,一种就是特别不会爱。梅巧玲小时候所受的苦难让他更懂得如何去体贴照顾朋友和亲人。清帝制时期,皇帝、太后、皇后死的时候全国都不允许开展娱乐活动,而此时戏剧从业人员的收入只来自于戏班演出的门票,不像今天可以有广告代言和唱片的收入,因此国丧时很多戏剧从业人员的经济状况都会紧张,再碰到家里有什么急事,就不知道如何应对了。这时,梅巧玲都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出手相助。同时,梅巧玲还会帮助落魄的文人,以乐善好施而著称于世,时人赞誉他为“义伶”。
对于梅兰芳来说,梅巧玲对他的影响在于三个方面,也可以说梅巧玲从这三个方面为梅兰芳的成名做好了准备。一是旦角表演形式的拓展,后经梅兰芳老师的扩展,到梅兰芳正式形成“花衫”这一旦角的表演形式,使京剧从听的艺术发展为视听兼备的完整的表演体系;二是梅巧玲的义举行为,梅巧玲的侠义精神当时被广为流传,这深深地影响了梅兰芳,使他成长为一个善良、侠义、上进的艺术家,这种性格品质吸引了众多文学家、画家、历史学家围绕在梅兰芳周围,共同推进京剧艺术的发展;三是梅巧玲的仗义行为为梅兰芳积累了人脉资源,由于梅巧玲救济过戏剧界很多演员,这些演员成名后,无论是在艺术表演技术方面,还是搭台演出的机会方面,都主动帮助梅兰芳,使梅兰芳的艺术之路走得顺风顺水。
梅巧玲有两个儿子,小名叫做大琐和二琐,大琐名叫竹芬,后改名雨田,在京剧界以“六场通透”而著称,是梅派胡琴的祖师;二琐名叫肖芬,就是梅兰芳的父亲。两人都继承了父业进行旦角表演,但梅肖芬在梅兰芳4岁之时便于壮年夭折,表演并无出奇之处。因此,梅家第二代对梅兰芳影响最深之人是伯父梅雨田。梅雨田年少登场时神似薛宝钗,喜欢他的戏迷们用“荷露粉垂、杏花烟润”来形容他的美丽。可后因青春期变音和他本人对音乐的爱好而改行做了琴师,成为当时最出名的琴师。梅雨田对京剧胡琴的技术进行了改良,使京剧中的西皮慢板、原板、反二黄这些曲调有了很多幽美的前奏,不仅可以表现出整出剧的节奏变化,而且为演员的演唱做好了情绪调动和准备。梅雨田胡琴技艺之精只能用超凡脱俗来形容,据说他可以用胡琴来学别人的话语,胡琴上那两根小小的绳子在他的手中就变成了神兵利器。同时,梅雨田还精通月琴、三弦、笛子等乐器,从而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老生演员,也是推动京剧普及的第二代领军人物谭鑫培的琴师,并随其进皇宫当差。
梅雨田在音乐上的成就使其成为当时乐师们学习的对象,从昆曲的曲牌到京剧的西皮,梅雨田无不成为当时乐师们的老师。以至于民国时期四大名旦的琴师皆出自于梅派,因此我们可以说民国四大名旦皆要追溯到梅家。
梅巧玲和梅雨田的努力与成功为梅兰芳成为京剧的代表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他集三世之大成,再加上老天给的一副好嗓子及文秀可怜的身材,使他初试啼声,就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
(二)丽质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