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切磋篇(2)
综述根据各地做法,给各级领导提炼了这么三条经验:让农民增收,政府既要科学决策,更要及时加强服务;围绕农民增收的服务应当是系列化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售后服务和科技服务;农民增收需要龙头带动,谁来当龙头,只能到现实中寻找答案。综述向农民说:“增收,主要靠自己”,并且把三条实用的经验概括为言简意赅的三句话:找准市场脉搏、念好科技真经、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经营。
这次帮助农民增收的报道,还重点抓了一些先进的县,系统介绍他们的经验。相对于一村一户的走村话增收的报道来说,县级的报道,这又是一种中观的综合。这期间,突出的典型就是大厂回族自治县靠发展凝聚人心的经验连续在一版头条发表三篇经验介绍,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以后又发表了清河县实施先人一步开放战略的经验,推出看燕郊如何打造“京东硅谷”、看野三坡如何建设“京西花园”、看青县如何编织“津南菜篮”一组不同地区依靠本地条件,发展龙型经济的典型。让县这一级学有榜样。这些报道方向性、思想性、针对性都很强,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效果非常好。
3.以系列报道为主,多侧面全方位配合。这样既能使读者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更全面、更形象具体。尤其着力推动各级干部改进作风,深入农业第一线,帮助农民克服困难,解决农民靠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个代表”教育报道的重点之一,就是抓干部学用结合,改进作风,帮助农民致富。相继发表如下一些经验:涞源县重视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农民想什么,干部做什么;滦县认真贯彻边学边改原则,群众见到效果,干部增强信心;肃宁县学教活动做好“实”字文章,庭前院后话生产,夜宿农家议增收;望都县干部进村入户搞“五同”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宁晋县3000多名干部,带着问题下基层,怀揣“五本账”,真心帮农富;清苑县2000干部下乡助农问策,身到基层,心到农家,为民解难,真抓实干;广平压缩富硒大枣种植计划;深泽县四万多农户都被干部“承包”,包农包到户,帮农帮到富。
科技报道,重点抓住科技下乡这一关键环节,为农民增收出力。如宽城满族自治县千余干部成为农民“致富参谋”,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涞水县干部送科技进山入户;赵县信息上网、电波入户、热线传经,“科技快餐”助农增收;阜平县“百人嫁接服务队”下乡送技送艺。
从法律上保护农民增收,是政法报道的一项内容。南和县针对有的龙头企业为了一己私利,给农民签订“空头订单”,致使“订单农业”中违法现象时有发生,让农民蒙受损失的问题,涉农的几个部门搜集材料,仔细分析各地“订单农业”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本县实际,印制《如何签订订单》的小册子3000多册,发到农民手中。这个县还要求,凡是签订“订单农业”的乡村或农民,都要先通知县农委或农业局,由他们帮助对龙头企业和本地实际进行考察、论证,参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预防“空头订单”。订单必须进行法律公证,一旦出现问题,用法律保护农民利益。《河北日报》以《南和县为订单农业上“保险”》为题,推广他们的做法。
理论版也积极为发展龙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做文章。五月初,先后发表了《了解内涵把握特征》、《认清形势避免误区》两篇关于对发展龙型经济初步探讨的文章,记者邀请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亭亭对龙型经济的内容、特征及发展龙型经济的意义、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这对人们对龙型经济的理解很有帮助,充分显示了理论的力量。
三、有广度:报道的区域广,涉及的行业产业广,动员干部的层面广。
《走村进户话增收》采访小分队,所到的区域范围比较广。从3月初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他们北走张承,南下邯郸,东至唐秦沧,行程6800公里,足迹涉及省内20多个县(市),采访了120多户、500多人。坝上、平原地区发稿量大体相等,发稿最多的是平时去得比较少、交通不够方便的山区。
报道涉及的行业、产业比较广。在这一战役性报道的时间内(从4月至6月18日)统计,《河北日报》就畜牧业方面就发稿54篇,涉及养牛、养羊、养猪、养鸡、养蜂、养鱼、养鹌鹑、养蝎。有介绍结构调整探索新机制的,有交流技术经验的,有反映有关部门为农民服务的,有如何防疫灭病的,有畜产品深加工的等等。“走村进户话增收”的16篇报道,涉及调整种植结构、改良粮果菜品种、农产品深加工、畜牧水产养殖、劳务输出、小城镇建设等。就是说对农村现有的种养加工等有代表性的项目,对需要加以总结和探索的问题几乎是包揽无遗。
涉及的干部层面比较广。除在“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专栏内,主要反映县(市)级干部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情况外,《现场报道》专栏里则重点介绍乡镇干部当前在调整农业结构、帮助农民增收中的新鲜经验;《一线写真》也是报道干部如何同农民一起为增收解决具体问题生动事迹的。
四、有深度:往开阔思路上引导,往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上引导,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上引导。
这次以《走村进户话增收》系列为主力的关于调整农业结构的战役性报道,是有深度的。主要在三个方面:
1.总结的农民增收的经验,既实在可用,又有历史的厚重感,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既开拓思想转变观念,又介绍易学好记的具体办法;多用对比的方法,既讲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既强调要敢于创新,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行政干部既要积极为农民服务,又不能越俎代庖;既要抓紧工作,又要防止大轰大嗡,搞形式主义。贯穿这些经验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干部、农民都要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否则就要碰钉子、吃苦头。这组报道可以说是给农民和农村干部上了一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
2.开阔人们的思路,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走村进户话增收”的结束语指出:欲要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单纯把目光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农民增收的路子可能会越走越窄。跳出农业看增收,在二三产业,农民增收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其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着眼于农民增收,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农贸市场和农业企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龙头,而工业企业积累的资金,为反哺农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将为农民增收提供最有潜力的增长点。其二,小城镇里有大文章。加快小城镇建设,让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将大大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农村工业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布局转向小城镇有序集中,可以减少用地,节约能源,降低经营费用,保护生态环境,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由小城镇建设带动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将为农民增收提供持久不竭的动力。其三,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劳务输出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由过去的农闲打工变为常年打工;工种由单纯的重、脏、险、累活儿向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儿过渡;打工者的性别、年龄结构也由过去年轻人居多变得日益多元化,劳务输出在农民增收中的分量越来越突出。
3.引导农民走“读书兴农”之路。与《走村进户话增收》系列报道紧密衔接,从5月28日开始,从一版头条开篇,推出一组“读书兴农”的全省综合报道。巧妙地把农民引导到提高综合素质上来。这一安排,使农民增收的报道又往深层推进了一步。这四篇报道告诉农民,读书兴农开始早的、抓得深的,他们得到的利益就最大、最真实。这种利益不仅是经济的,而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读书兴农不仅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农业富有科技含量,具有“入世”之后强大的竞争力,同时,让农村稳定起来、文明起来,人的素质全面提高起来。
从这次战役性的报道中,体现了采编人员——从记者、编辑、主任到总编辑,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也体现了省委提出的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的精神,从一篇篇消息、通讯和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编者们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的炽热情感。现在不是正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吗?这次战役性报道,就充分展现了采编人员坚持党性原则和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体现。
这次战役性报道,这次漂亮的总体仗,已告一段落。但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报道并没有结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经常性的宣传中加以解决。
我个人认为,这次战役性报道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我看主要有两点不足:第一,《走村进户话增收》的系列,由于这一阶段重大报道多、版面挤的客观原因,后几篇间隔的时间长了一些。第十五与第十六间隔10天,第十六与结束语的首篇又是隔了10天。如果一鼓作气发出,效果会更好。第二,《走村进户话增收》的文字稿,再适当配发一点照片,就会使这一报道更加多彩多姿。
这次创造的经验是丰富的,是多方面的,值得很好地总结,愿大家都来研究。我特别想看到几位到第一线采访的年轻记者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受。我殷切地期待着。
§§§第四节“入世”知识的大餐
——读《燕赵都市报》“中国入世特刊”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以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世界的一件大事。对于入世,以前新闻媒体曾陆续地作过一些宣传,但是比较零碎,缺乏深度。但《燕赵都市报》在入世的第二天隆重推出的“中国入世特刊”,用了十五个整版的篇幅,对入世的重大意义、入世谈判的历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宣传。这对于那些对入世不了解、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的读者来说,无异于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也可谓是献给饥渴者的甘泉。
读了特刊的全部文章以后,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精心策划、有备而发的,不仅突出处理了新华社发出的通稿,更有自己记者采写的有代表性企业对入世早有准备能够从容应对的典型;既有《今夜,掌声在多哈响起》、《谈判是这样完成的》、《十五年风雨融冰路》等对中国wto谈判的艰苦历程的详尽介绍,也有选自全国有影响报刊上发表的权威人士有关对入世的精辟论述,以及编辑部撰写的点睛之笔,对入世的意义作了深刻阐述;文章长短不一,图片大小不等,并且配有图表,版面设计、标题制作颇有新意,一版套红,庄重热烈,“喜形于色”。
读了特刊,收获是多方面的,但是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还是对入世的重大意义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了。这也说明,所发的文章针对性很强,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疑虑。就我个人而言,过去对入世的认识存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看有利的一面少,看不利的一面多。如果不是利大于弊,党中央和国务院是不会作如此巨大的努力,历时15载,不仅有专门谈判班子,到关键时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入亲自出面表明态度,作出决断。这次入世的意义,现在我们还看不太清楚,随着历史的推进,我们会越来看得越清楚。这期特刊,对入世的宣传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讲中国需要世界,也讲世界需要中国;既讲联合协作,也讲民族气节;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困难;既讲面对的挑战,更讲这是发展的机遇。我们不是无能为力的。读了这期报纸,让人感到有压力,更感到有动力,受鼓舞,长精神,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勇气和信心。
最后,用“入世特刊”编辑部引言的一段话来结束我这篇读后感吧:“我们本期组织了一组我省与‘入世’相关的稿件。我们希望这些文章裨益于政府、企业、学界和一般对商贸抱有兴趣的人。我们希望我们的些许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wto的基本规则体系,从而使‘与国际接轨’内化为每个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
§§§第五节理论指导实际的好文章
——读《河北日报》“我省农业如何,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专家访谈。
加入世贸组织给农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作为农业大省,我省如何抓住机遇,做好应对工作,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河北日报》“理论”版从3月25日起,连续发表了三篇吴宏爱采写的专家访谈。精心采写的这组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农业如何应对”的问题,读后令人豁然开朗。思想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一组理论指导实际的好文章。我个人认为,这组文章有以下特点:
一是给信息。它告诉我们,做好农业应对工作,首先要考虑发挥比较优势。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耕地资源紧缺,所以,加入世贸组织后,应更多地进口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更多地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这是应对工作的基本选择。由于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的影响,我省大宗农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与美国等出口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但我省在畜产品,蔬菜、果品等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些产品生产需要活劳动投入较多,我省农村劳动力富裕,劳动成本低,可以凭借这一优势条件参与国际竞争。
二是开思路。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我省农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尽管可以通过灵活运用wto的有关条款和贸易规则,对农业进行保护,但这种保护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防守应对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入世贸组织的真正意义在于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增加往来,多进多出。所以,我们不能老想着抵御“外来”,而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出去”,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更多地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变被动防守为主动进攻。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根本出路。像这样开阔人们思路的内容还有很多。
三是教方法。例如,在谈到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壮大我省农业型经济时,文章说,要从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为此,还要做好几方面的基础性工作:①强化农民的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企业实力;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一系列发展龙型经济所需要的支撑体系、如科技支撑体系、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等,为龙型经济发展腾飞创造优越的软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建立健全一整套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