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敖讲学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关于政治的学问 (6)

在这段话中李敖提到了一个“逆取顺守”的问题,关于他的来源李敖也作出了一番解释:“‘逆取顺守’是汉朝大臣陆贾的理论,意思是说,你得天下不以正,但治天下应以正,这样子对你好,这样才是‘长久之术也’。”而对于不进行“逆取顺守”的后果,李敖也提到了:“若得天下后还是老毛病不改,则继假民主之后,必然快速进入假宪政状态。”由此可以看出,李敖对于“逆取顺守”这个理论的看重以及他对陆贾的推崇。这说明“逆取顺守”在民主宪政方面也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既然这里提到了陆贾和他的“逆取顺守”,就让我们来看看陆贾的政治学说以及他的政治观念。

陆贾在刘邦身边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高参或者是私人顾问。陆贾在向刘邦进言或是献策时习惯引用一些儒家经典,刚开始刘邦一听这些就心烦,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政权是骑马打下来的,哪里用得着这些啰唆的烂道理。陆贾听了就反问刘邦:“马上可以得天下,难道马上也可以治天下吗?”刘邦无话可说,陆贾又继续说道,“以前的帝王比如商汤和周武王,他们也都是在马上凭借武力取得了天下,但是他们并没有用武力来治天下。因为他们知道应该顺应时势的发展变化,比起只用武,文武并用更能巩固统治、巩固政权,甚至还要偏重于文这个方面,这就叫逆取顺守。也只有做到这一点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相反,你看看吴王夫差和晋国的国君智伯瑶,为了一时的威风,就知道穷兵黩武,很快国家就被灭了,人也死得很难看。

远的不说,来说说近的,秦朝本来很强大,结果到后来不体恤民情,到处都是苛捐杂税,刑罚严酷,最终在秦二世的时候国家灭亡,江山也落到了陛下的手里。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如果秦国在灭了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能够效仿古代那些明君,做到以史为鉴,施行仁政,陛下你又怎么可能得到天下,成为全天下最尊贵的人呢?搞不好到现在还在做你的泗水亭长吧。”陆贾字字珠玑,言语方面非常犀利,直击问题的关键,可以说是句句在理、丝丝入扣。刘邦听了这些话虽然心里不太舒服,但仍然显出了愧色,于是他让陆贾总结历代君王成败的原因,并整理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尤其以秦朝得天下、失天下以及刘邦自己得天下的原因作为重点,方便日后参考。于是陆贾开始着手进行著述,终于完成了《新语》,书中共有文十二篇,大概的内容是一些治国的道理、注意事项以及诀窍。

刘邦与其他大臣看到这些文章都交口称赞,将其作为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的参考读物。慢慢地,在陆贾的影响下刘邦也开始逐渐改变了刚开始对待儒家学说的轻慢态度,他在《手敕太子文》中就语气诚恳地说道:“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由这句话能看出刘邦对于自己曾经觉得读书无用的想法而后悔万分,这种认错行为对刘邦来说实属难得,刘邦甚至在自己垂暮之年不顾伤病,亲自到山东的孔子故乡祭奠孔子。这也是汉朝统治者在思想和政治上有了大转变的标志,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也开始在秦朝的“焚书坑儒”之后开始“春风吹又生”,逐渐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终于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完全取代黄老之术开始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能够有如此大的发展,陆贾和他的《新语》可以说是立了大功,当中起到的作用完全可以用举足轻重来形容。

汉初年间,虽然已经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场面,但各家的学说都还有一定的支持者、市场以及势力,特别是道家、法家等,与儒家一起有时各行其道,有时有兼容并包。而陆贾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以儒家和道家的理论为基础,再融汇先秦诸子的学说进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可以说,汉朝时期的思想特点以及陆贾本人的特色在《新语》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只可惜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元封年间,天下开始兴起了一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风潮。一直到“法度”的正式确立,所谓的正统思想与所谓的异端思想开始明显地对立起来,而儒家思想开始压过其他家的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新语》这本书在汉朝时期占有了重要地位,它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肯定商汤以及周武王的革命,以此来证明大汉王朝的统治来源是合理合法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然而,革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实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因此对于不断革命论一定要坚决反对,最值得提倡的就是能够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以及调整主要政策的方向,也就是将自己由革命者转换成统治者,将以武为主的政策转换成以文为主的政策。而革命成功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用其来巩固自己刚打下来的政权,一定要注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减轻刑罚和徭役税收,好让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提拔人才方面应该不拘一格,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凭借能力提高自己社会地位以及生活质量的机会,争取能建立一个和谐共生但又等级分明的理想社会。想要做到以上的这些,就必须要懂得逆取顺守,让自己与时俱进,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明代文学家钟惺就高度赞扬过陆贾的思想学说:“‘逆取顺守’,自是三代以后有天下不易之道。此语已先贾生辈发之,自是汉文治首功。”陆贾认为,秦朝之所以会灭国是在意料之中的:“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法治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而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秦国覆灭的原因就在于它完全违反了无为的原则,秦朝统治者认为武力万能,于是便使用严刑峻法来约束百姓,除此之外还有苛捐杂税,强行征召劳役苦力,最后弄得个人心丧尽,众叛亲离。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避免自己步上秦朝的后尘,就必须反其道而行,减轻刑罚,减轻税收,不随便征徭役。最终达到让老百姓“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的目的。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就说过差不多的话:“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一个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的势力,而由于他自己的崩溃!”陆贾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可以说是研究透彻,所以对于秦朝后期始皇求仙问药的失败及其造成的恶果也了解得非常清楚。对于这种风靡一时的不老不死的迷信思想陆贾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因此对其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批评。对于谋虚逐妄这样的行为陆贾坚决反对,他认为与其把精力、时间以及财力花费在这些虚无缥缈的事上,倒不如将其用于建设社会才是正道。陆贾对此也发表过意见:“夫播布革,乱毛发,登高山,食木实。视之无优游之容,听之无仁义之辞,忽忽若狂痴,……可谓避世,非谓怀道者也。”此外,陆贾对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以及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会受到人们主观思想的影响:“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人道异也。”但是由于陆贾所处年代实在过于久远,他的思想仍然具有局限性:“恶政生恶气,恶气生灾异,螟虫之类,随气而生;虹霓之属,因政而见。

治道生于下,则天文变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螟虫生于野。”这句话中陆贾就把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中并无联系的事件牵强附会地连在一起,使自己在客观上陷入了神秘主义,虽然陆贾的本意只是想借这种联系来警示统治者一定要勤政爱民,但是不对的东西就是不对,从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能看出来,那就是这个说法后来成为了天人感应学说的开端。在为政方面陆贾特别强调“仁”的作用,他认为这是治世的关键,非常重要:“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闲清静,与神浮沉,莫之效力为用,尽情为器,故曰圣人成之。所以能统物通变,治性情,显仁义也。”还有“阳气以仁生,阴节以义降,鹿鸣以仁求其群,关雎以义鸣其雄。《春秋》以仁义贬绝,《诗》以仁义存亡,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书》以仁叙九族,君臣以义制忠。《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以及“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此句为陆贾引自《春秋·谷梁传》)由此可见,在陆贾心中,施行仁政似乎已经达到了为政的最高境界。

虽说陆贾大力支持仁政的推行,但他也不否定刑罚的作用,他认为必要的刑罚还是应该有的,二者只能说是各有所长,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陆贾对于教育和道德也极为重视,此外陆贾心中的尊卑思想也很严重,完全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也是《新语》的特点之一:“赏善罚恶而润色之,兴辟雍庠序而教诲之,然后贤愚异义,廉鄙异科,长幼异节,上下有差,强弱相扶,小大相怀,尊卑相承,雁行相随,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岂恃坚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后行哉!”陆贾打心底里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层次之分的,这点倒是与西方的尼采不谋而合,尼采也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一样的:“人与人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他说:“人们如果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就有进一步的要求;按照有力的程度开始分散,个人不再无条件地把自己与同类平等看待,而是去追求同类……气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合成一股势力进行活动;在这些势力中心之间进行着对立力量的摩擦、战斗和认识、和解、接近,规定彼此互相支持;最后出现了一种等级制度。”所以说,等级制度的出现也是合理的,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等级与等级之间陆贾提倡应该和谐共生,最好能做到克己多赢。

上面提到了许多陆贾提倡的为政政策,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政府是陆贾眼中的理想政府呢?陆贾认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权行于海内,化流于诸夏”,“举一事而天下从,出一政而诸侯靡”。陆贾眼中的理想政府应该是理性的、强而有力的、健全的、受到百姓支持的。同时理想的政府还要为百姓办实事,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者也。”在一个理想政府的管理下,国家也会变成一个理想的国家,陆贾心中的理想国是这样的:“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相同的话傅斯年也说过:“我平生的理想国,是社会主义与自由并发达的国土,有社会主义而无自由,我住不下去,有自由而无社会主义,我也不要住。”这里似乎又和民主与宪政联系上了,这也说明陆贾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具有超前意识。比如他曾经说过:“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超前、多先进的思想啊,王充在他的《论衡》中就对陆贾以及《新语》赞赏有佳:“《新语》,陆贾所造,盖董仲舒相被服焉,皆言君臣政治得失。言可采行,事美足观,鸿知所言,参贰经传,虽古圣之言,不能过增。陆生之言,未见遗阕。”司马迁也非常佩服陆贾,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甚至在《史通》中感慨道:“刘氏初兴,书唯陆贾而已。”

陆贾的《新语》既有史论又有政论,说它是秦汉时期唯一的名著也不为过。《汉书·艺文志》将《新语》里的三篇赋当做汉赋的开山之作。刘勰又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赞叹道:“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汉初词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续。……汉室陆贾,首发其采,赋《孟春》而进《新语》,其辨之富矣。” 能够得到如此文学以及史学顶级大师的称赞,陆贾与他的《新语》所具有的价值可见一斑,也难怪李敖会对陆贾推崇备至,他的许多看法完全可以用高明通达来形容,就算过了几千年也没有落后。只可惜除了《新语》以外陆贾的其他著作早已失传,否则又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