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王尔德的审美性自我塑造
杨霓更新时间:2025-04-16 11:06:34
最新章节:第18章 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王尔德在以唯美主义追求为表象的审美追求驱动下,引申了古希腊面具表演的传统形式,使之成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时吸取浪漫反讽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创作中,变成了呈现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风格。这一风格被他运用自如后,成为其独有的技艺,形成其“面具艺术”。本书以王尔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为依据,向前追溯至具有审美思想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唯美主义及现代审美主义,向后借用当代德国哲学、美学的理论观点(审美),兼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建构)的视角对之进行审视,解释其“面具的真理”。以追求审美和自我建构为己任的王尔德,通过塑造多重矛盾面具自我,把对审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使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审美化,为自己的生存建构了积极、主动的意义。王尔德不愧为“面具艺术”大师。本书审美与自我建构的两个视角,在论述过程中之契合,让我们看到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对人自身的困境与拯救途径之思考,是以哲学和美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根基和出发点。对此命题的关注始于现代性发端时期的哲学家们,贯穿了王尔德的一生,在当今的理论界仍不断被探索与完善,值得认真思考。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王尔德的审美性自我塑造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18章 后记
- 第17章 参考文献
- 第16章 结论
- 第15章 王尔德面具塑造行为背后的个体社会身份焦虑[1]
- 第14章 《自我建构需求》:王尔德面具塑造行为背后对自我认知与建构的探究
- 第13章 王尔德生活审美化与人生审美化的审美性面具塑造
- 第12章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矛盾面具
- 第11章 《审美追求》:德国浪漫反讽思想与王尔德在社会生活舞台上的矛盾面具塑造
- 第10章 王尔德的“社会主义者”面具与无政府主义者面具
- 第9章 王尔德的基督徒/异教徒面具与新教/天主教教徒面具
杨霓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意义的逻辑》与卡罗尔的胡话文学
本书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卡罗尔的胡话文学与德勒兹《意义的逻辑》”研究成果之一,它试图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究德勒兹的哲学著作《意义的逻辑》与儿童文学作家卡罗尔的“胡话”作品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前者独到的理论视角和后者作品中深刻的哲学内涵。本书阐释了德勒兹如何以斯多葛派哲学家的思想和概念为理论基础,借用卡罗尔的诸多悖论和“无意义”来建构他的意义理论,也探索了德勒兹如何运用后来被他摒弃和批判的精神分析文化20.6万字 - 会员
王尔德“面具艺术”研究:王尔德的审美性自我塑造
王尔德在以唯美主义追求为表象的审美追求驱动下,引申了古希腊面具表演的传统形式,使之成为人格面具表演概念,同时吸取浪漫反讽思想,注入自己的人生及创作中,变成了呈现多重矛盾自我的面具塑造风格。这一风格被他运用自如后,成为其独有的技艺,形成其“面具艺术”。本书以王尔德的多重矛盾面具自我之表象为依据,向前追溯至具有审美思想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唯美主义及现代审美主义,向后借用当代德国哲学、美学的理论观点(审文化19.5万字 - 会员
扶箕迷信的研究
《扶箕迷信的研究》是许地山所著的一本关于扶箕这一活动的研究书籍。书中通过收集中国古代文献(多为笔记小说)中的132则故事,详尽记述了扶箕的起源、形式以及古人借此想达到的目的。扶箕起源于唐代的“紫姑神”,古人在特定时间于厕间或猪栏边迎紫姑神以卜问未来之事。其形式多样,降笔的箕仙来源复杂,包括道教仙人、古代忠烈官臣、文人墨士等,箕仙会预告诸如试题、功名、生死、国事等事情,还能与人酬唱(如遣兴、唱和、猜文化6.2万字 - 会员
《淮南子》审美理想与文化建构
本书从汉代的民族文化理想追求这一历史场域中去寻找《淮南子》审美理想的生成意义,进而以《淮南子》审美理想整体设计、审美范畴、大美形态、审美人格、艺术理想为内容体系,选取其中能概括每一命题的核心范畴、话语为纲目,建构起《淮南子》美学思想研究的完备形态。文化28万字 - 会员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2023版)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是一部通俗、系统诠释中国易经文化的著作,继承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易经》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的优秀作品。刘祺庸认为,易经主要强调两个字:“道”和“德”。学习《易经》,要尊道崇德。“道”是规律,“德”就是按规律办事,并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是,思考问题动机纯正,行事态度端正,品性行为符合规律或原则,不主观妄断,随顺自然,戒慎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加强道德文化12.1万字 - 会员
傲慢与偏见:希腊化—罗马时期地中海世界的犹太观念
本书运用文献、纸草、铭文等多种史料,以犹太观念为切入点和载体,探究了犹太文明在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犹太文明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以及罗马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博弈,立体地展示了相关时期地中海世界各主要文明的犹太观念在长时段上的变化以及文明间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犹太观念的叠加与变异情况。全书详细探究了文明中心主义在古代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深入理解相关时期的犹太文明与地中海世界文化19.5万字 - 会员
佛与他者:当代泰国宗教与社会研究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明对泰文化的冲击及其激发的回响构成了泰国追求现代性道路上的变奏曲。泰国社会一方面要强化南传佛教作为泰文化特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确证南传佛教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位置。佛教成为现代泰国创造自身文明性的重要领域,其文明化过程同时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展开。本书尝试在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展示南传佛教在泰国的文明化路径,并通过呈现复数的他者来理解由诸多矛盾因素构成的社会发展文化17.3万字 - 会员
河州土司何锁南家族研究
本书以河湟地区著名土司何锁南家族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整理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将历史考证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家族人物、家族文化、宗教信仰等为横轴,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一个少数民族家族在数百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本书主要论述了河州地区的概况、何锁南及其家族世系、何锁南家族的文化变迁、何锁南家族的宗法统治、何锁南家族多元一体的宗教信仰等内容,从新的视域探究土司制度、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文化21万字 - 会员
知识追求与文化关怀:布迪厄的文化理论研究
本书讨论了布迪厄的社会学方法——走出意识哲学,接纳、思考身体、无意识的模糊逻辑,兼及社会整体与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理论。布迪厄发现行动者的“实践感”,是一种非经院哲学、非理智计算的具身化逻辑,即身体一习性一资本构成的信念逻辑,经由这条具身化(embodied)、非认知的实践思路,布迪厄揭示了当代社会符号暴力的生产及再生产机制。布迪厄与始于尼采的现代性反思思潮有深刻的联系,他的生产友再生产机制。布通厄文化21.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