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
更新时间:2020-09-21 12:45:44
最新章节:译名对照表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是对清代宫廷社会的全景式展现。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清代宫廷的物质文化、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通过详尽的资料整理和细致入微的考察,罗友枝全面展示了清代宫廷服饰、语言、饮食、文化政策等方面鲜明的民族风情,深度剖析了宫妃、皇子、仆从等清廷内部人员的权利体系和组织运作,详细阐释了登基、寿礼、祈雨、丧葬等公共或私人仪式的举行办法和信仰文化意义。《最后的皇族》讨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清代为什么能够建立统治并维系近三个世纪之久。作为发轫于明帝国边陲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代统治集团如何治理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均与己相异的众多臣民,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在《最后的皇族》中,罗友枝提认为,清代成功的原因,并非因为接受了占主体性地位的汉文化的同化,而是由于其巧妙地综合了少数民族的统治风格和历代中原王朝的制度政策。也因此,清朝宫廷治理和清代社会结构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影响。《最后的皇族》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首次生动揭秘了清代的宫廷生活,是清史研究的里程碑。
品牌:世纪文景
译者:周卫平
上架时间:2020-06-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世纪文景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后的皇族:清代宫廷社会史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多维视野的壮族形象建构研究
本书围绕着壮族形象建构的问题,分析了历史文献、壮族口述作品、当代壮族历史书写、壮族英雄叙事、壮族山歌活动、文人书面文学、仪式活动、品牌创建活动、全球性交流活动的壮族形象建构功能、建构规律、建构特点,探讨了文化认同在壮族形象建构中的具体作用,总结了壮族形象建构活动的共性规则,为壮族形象的建构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壮族形象建构意识,促进壮族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进一步历史22.5万字 - 会员
清朝索伦部与满洲关系研究
本书从民族关系的视角出发,动态地研究索伦部与满洲的关系,遵循民族演进发展的过程,注重民族意识的变化,重点研究民族精英人物对民族决策的影响,展现清朝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满洲统治者扩大疆域与整合民族的高超智慧。重视清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分析民族联合的模式方法,总结出索伦部与满洲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并作出评价。通过现象,找出特点,总结规律,吸收清朝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为当代民族工作历史22.8万字 - 会员
金源女真的英雄时代
每个文化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时代,这个时代往往意味着社会的急剧转型。本书的研究范围涵盖金源女真自诞生至消亡的全过程,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聚焦女真英雄为“大金国”奋战的历史,揭示金朝政权在崛起之后却立刻走向衰败,最终为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英雄时代”所终结的深刻历史缘由。本书广泛采用了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理论储备与深厚的史学涵养。历史24.1万字 - 会员
契丹资料辑录:东胡系民族资料汇编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历史35.7万字 - 会员
重构契丹早期史
本书意在通过对契丹早期史料的检讨、批判,从微观(史实考证)、中观(研究方法)、宏观(总体认识)三个层次,对契丹早期史料加以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深入契丹/辽本身,尤其是其统治集团阿保机家族对于契丹历史记忆的塑造,进而尝试对契丹建国前史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原探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文本批判,下篇为史实重建,结语部分则以契丹早期史为例,讨论其在史学研究中的典型意义。书末附录对百年以来契丹早期史历史24.3万字 - 会员
壮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下册)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民族间差异的所在。本书历述越人文化发展的进化和分化,一书在手既可以通观壮族在汉文化摄力圈内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又揭示了越人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分流,具述了越人原始群、原始母权制及父权制早期的文化,可观照越人是如何调适与客观自然界的关系并发挥自创力迈过重重关卡发展而来,并对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76.7万字 - 会员
内亚渊源: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历史27.5万字 - 会员
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与观念研究
本书以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与观念为研究对象,旨在详细梳理和研究族群演进格局、“华夷之辨”思想对族群空间建构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民族地理观建构路径,阐明民族地理观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关联。基于汉文史籍、汉译彝文史籍、考古、碑刻、环境考古等资料的梳理,文献分析、形象学、环境史、概念史等方法的使用,研究揭示:(1)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具有区域性与族群性双重特征,且西南族群演进的“区域性多元一历史34.1万字 - 会员
壮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上册)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民族间差异的所在。本书历述越人文化发展的进化和分化,一书在手既可以通观壮族在汉文化摄力圈内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又揭示了越人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分流,具述了越人原始群、原始母权制及父权制早期的文化,可观照越人是如何调适与客观自然界的关系并发挥自创力迈过重重关卡发展而来,并对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71.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