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员
用声音叙事:我是“非遗”传承人
本书从曲艺类非遗为切入点,探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路径。记录包括鼓词、莲花、滩簧、走书、诙谐曲艺、海洋类等传承人的学艺、从艺和授艺生涯,以双语的形式呈现曲艺类非遗的发展,以人文视角聚焦传承人的生活,试图以对话,记录和挖掘与非遗相关的故事和人物。非遗25.2万字2.8万人气 - 会员
国风长卷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非遗6.8万字2.7万人气 - 会员
国画瑰宝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非遗7万字2.7万人气 - 会员
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本书从形意拳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文化传承、项目形态、项目特征、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故事、保护手段、社会影响、发展现状等;附录包括大事记、传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项目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性、文献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赏,明晰准确非遗5.6万字2.6万人气 - 会员
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学术论文集
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我国很早就有在这天“乞巧”的风俗。2007年,西和县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县的“乞巧节”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8月7日,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书为此次论坛论文的合集。为论坛提供论文的专家学者从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实意义、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展现了乞巧非遗22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传播研究史是传播学作为学科得以确立的基石,而本书是国内优秀的青年学者刘海龙对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进行科学梳理和审慎思考的专著,内容分为十三个部分:1.传播研究的另类起源(介绍新传播研究史,关于传播研究与战争、意识形态宣传的关系);2.拉斯维尔:被误读的奠基人;3.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4.传播研究中的功能主义;5.芝加哥学派与传播研究:想像的历史;6.宣传研究与传播研究的正当性问题(伯内斯);7.传非遗16.2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文水鈲子
文水鈲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源于祭祀祈雨文化,在演奏乐器、鼓谱、表演形式以及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都显示出华夏农耕文化的特色。文水呱子是我国历史文化瑰宝,是山西锣鼓艺术珍品,号称山西锣鼓三绝,这一具有浓郁黄土风情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继承、发展和创新,赋予古老艺术新的时代元素。随着对民间艺术的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也日益丰富。非遗4.8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
全书围绕文创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这一主线,以文化创意为重点,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行性的文化创意与价值层面的转化,试图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精髓,促进非物质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造。非遗17.9万字2.5万人气 - 会员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和反思,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文化行政、保护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等都被纳入了探讨的范围。本书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开放性的视野,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与文化创非遗13.2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河南省的纺织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亲赴实地调研,对河南省级及以上的纺织类非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与读者共享了绣、织、印染三大类非遗经典项目的起源发展、风俗趣事、制作工艺与技法、工艺特征与纹样,作品赏析,依据对传承人的深入专访及非遗项目的文化生态环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传承建议。本书资料详实、信息丰富、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尤其是大量图非遗7.9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
本书首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特征和现代保护价值,然后介绍了河北省主要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以永清扎刻为研究对象,对扎刻技法进行了详细讲解,从理论上将扎刻技法进行了追根溯源,为深入探讨永清扎刻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详细的技术资料和理论支持。尤其就开发利用永清扎刻技法作为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建筑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构成学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为非遗13.6万字2.4万人气 - 会员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四辑)
本书涉及民俗、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类六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包括彝族服饰、彝族传统婚俗、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彝族克智、毕摩音乐。本书首次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衍变、发展脉络、基本内容、表现形态、基本特征、价值与功能、代表性传承人存续状况,以及传播与影响,并辅以乐谱、照片等大量珍贵的资料,大大增强了全书的资料性、学术性和可读性。非遗17.2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中国信息化年鉴2019—2020
《中国信息化年鉴》是全面反映我国信息化建设实况的大型专业资料工具书。本年鉴由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主办、《中国信息化年鉴》编委会编辑出版,旨在总结中央及地方信息化发展的全面情况,聚焦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实际问题,深入研究、探讨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展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分享两化融合带来的深刻产业变革,集纪实性、实效性与案例参考性为一体,为国家相关部委、各级人民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非遗57.5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与重建:武陵山实践
本书关注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态之间,与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旨在通过重建动态、完整、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促进武陵山片区体育非遗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非遗18.7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白族大本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本书以档案学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从白族大本曲非遗的现状和建档保护的现实需要入手,系统梳理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总体思路,深入探讨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社会协同参与模式、白族大本曲非遗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及白族大本曲非遗建档保护的业务工作等问题。非遗12.6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金声玉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评说
主要介绍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以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各个热点,并对这些热点进行点评。非遗21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本书由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代表项目两部分构成,前者探讨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范围、生存环境、地位与现状、特征、构成与分类及其价值,以及西安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联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网络化保护、西安鼓乐研究等理论问题;后者对分布于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曲艺等类别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开展非遗19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泥塑
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题材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小说传奇、戏曲、民俗事项,也有各类寓意吉祥的动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国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广泛地用于乞子还愿、家庭供奉、辟邪镇宅、娱乐游戏、装饰等各种民俗活动和生活日用之中。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中国泥塑的历史源起与流变、不同泥塑流派的流非遗4.8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鲜活的社会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
本书从社会学的“社会记忆视角”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以社会记忆理论、本体理论等为研究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法、语义分析法、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于档案学科,基于档案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功用,客观分析非遗建档保护的现实状况,构建了非遗建档的具体流程,研究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并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例,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非遗13.8万字2.3万人气 - 会员
我在北京捏面人儿
本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志丽和她的父亲郎绍安——两代北京手艺人100余年的故事(从清末到现在)。本书在体例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口述实录有所区别,内容来源由三部分组成:郎志丽、陈永昌夫妇的口述(笔者的采访)+郎绍安去世前的口述实录文字(郎家提供,子女和其他人的采访记录)+相关报刊书籍资料(笔者查找)。正文后附录5篇,包括《面人郎大事记》、《面人儿小春秋》(面人从古至今的缘起与发展非遗20.1万字2.3万人气